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 1、如是发起救度众生之心,然而仅有此心定不能成办,仅凭现在的能力,对一个有情也不能惠予圆满的利益,即使证得二乘阿罗汉果,也仅仅利益少数众生,且所施之利仅为烦恼的解脱,而非一切种智的证得。如是思维谁能圆满成办无边有情的暂时、究竟一切利义呢?则知唯佛方有此能,所以为了成办有情究竟之利,唯有自己发心证取佛位。
  • 2、“过去种种譬如昨日死,往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要免于恶趣的痛苦,必须断除痛苦之因——十恶业。
  • 3、答:因为众生在根器没有成熟之前,如果直说无我空性之义,则其容易堕入断见,会认为既然我不存在,则无造业者亦无受报者,从而谤无因果。所以佛随顺世俗在五蕴聚上安立“我”的名言,因为五蕴相似相续,在此相续所造的业毕竟不会在他相续上领受果报,就此造业受报同在一相续上发生,必不错误,故佛说自作业还自受。
  • 4、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 5、恶口的异熟果报是堕落三恶趣中。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 6、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 7、你可以改变的是自己,但有时会改变一切!——加里·W·戈尔茨坦
  • 8、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 9、所以,如果前世是以杀生为业的人,今世也喜欢杀生;如果前世是以不与取为业的人,今世也喜欢偷盗……这都是由前世造恶业的串习力在今世显现的同行等流果。再看动物世界,鹞鹰喜欢杀生,老鼠喜欢偷盗,恶狼凶残,蛇蝎狠毒,鸳鸯淫重,猪牛痴钝……动物各异的习性也是各自前世造恶业所带来的。反之,善业所感召的同行等流果则是生生世世喜欢行善,并且善根不断增长。
  • 10、天边无际的众生,由于自爱的本能,无不希求安乐、逃避痛苦,即便我们觉得微不足道的蚊蚁,也是日日都在寻求安乐。然而大多数的众生不明苦乐的法则,不知苦乐的来源,所以无缘踏上安乐的正道。他们往往背道而驰,想求得安乐却未曾种下乐因,想远离痛苦却处处制造苦因,如是而行怎么能离苦得乐呢?其实苦乐的根源只在我们的心、我们所造的业。
  • 11、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后对此事物产生一个造业的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后产生结果。这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以下逐次分析十种究竟恶业。
  • 12、进拉萨市区之前,经过了沿途以来最严格的安检,身份证加系列扫描,不亚于登机之前的检查。看了看手表,到拉萨此时已经是下午的两点半。拉萨留给我们的时间是两天半的时间,但牦牛、小白明天就将飞机打道回府,两位小姐姐明天去玩羊卓雍措后也于后天返程,所以,几位在圣城呆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自圣城开始,后续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的行程了。于是,过安检口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酒店安顿好住宿。
  • 13、有所作为是生活的最高境界。——恩格斯
  • 14、丈夫性:指成就男根。
  • 15、关于老仆的前世因缘,佛说:“往昔,宝盖灯佛的像法中,有一快见王子,出家学道,依仗出身,常怀骄慢。和尚说甚深大空义,他听后反生邪见。和尚灭度后,快见诽谤说:‘我大和尚无智慧,只知赞说空义,愿我后世不乐见他。’又说:‘我阿阇黎具足智慧辩才,愿他世世为我善知识。’说完后,教徒众都行持邪见,虽然持守禁戒,但因谤般若、执持邪说,命终后堕入阿鼻地狱,八十亿劫受苦无量。罪毕出狱,生为贫贱之人,五百身中聋痴瞎眼,一千二百身常为人仆。当时的和尚是我前身,阿阇黎即今罗睺罗,王子比丘即今老仆,他的徒众即今见佛发菩提心的邪见女。

  • 16、②嗔:指缘有情或苦、苦具(如刀、杖等)起恚恼之心,继而心渐粗猛,对此诸境,思作损害。
  • 17、拘留沙国有位恶生王,看见一金猫,从园堂的东北进入西南角,就命人挖掘,结果得到铜盆三重,里面装满了钱,而且五里之内都是如此。王甚觉希奇,就问尊者迦旃延此事的因缘。尊者答道:“过去九十一劫前,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当佛涅槃后,曾有一比丘乞食,置钵于路边,告诉行人:如人以财置于此坚牢藏中,一切王贼水火不能夺去。当时有一穷人,听后踊跃欢喜,恰好他有卖薪钱三文,随即取钱布施。在返家的五里路上,穷人步步发欢喜心,当他到家要进门时,又遥向比丘所在地顶礼发愿,当时的穷人就是您的前身。”
  • 18、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 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袁中道
  • 19、人生贵知心,定交无暮早。——袁中道
  • 20、大势名称圆满:具有广大的名声、极美的称誉,即对于慷慨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的品德,由德之感召,成为大众所供养之处。
  • 21、佛祖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当时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国的王子。少年时,乔达摩•悉达多就离家开始了修行。他走入丛林苦修,后走出丛林,饱尝人间的疾苦,受到各种历练。到29岁,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超脱了轮回和生死,成为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释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不仅是释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 22、信念是有益的,但它不具有真理性。——阿米尔
  • 23、9古代主管检察的官员。
  • 24、我们应断离间语及其习气,不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矛盾、恶化关系,且应主动善巧地运用语言使关系破裂者重归于好,使关系紧张者得以缓和,使彼此隔阂者沟通理解,这样在我们的周围就会出现团结和睦的眷属,但存这一念善心,可为天地创造吉祥和平。人与人之间产生怨隙,总是由于彼此都执着自我,缺乏沟通与理解,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充当调解的和平使者,用语言去启发、调动双方的善意和宽容之心,为双方的和好积极地创造条件。
  • 25、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按捺不住这些天内心压抑良久的小情绪,倚靠在湖边的栏杆上,坐在湖边的石头上,亦或是站在湖边的浅滩上,收敛起平时在车上的那份矜持,各种姿势各种拍,尽情洗刷这多日跋山涉水以来一路沿路的疲惫不堪。

  • 26、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 27、一切菩萨疼爱的独子——有情众生陷溺于三界的不净坑中,如母如亲的声闻、缘觉虽见众生陷入生死之中,只能忧愁哀叹,却不能将其救出,只有商主菩萨不忍亲见爱子的陷溺,而奋不顾身,亲赴不净坑中将爱子救出。所以仅如母之悲尚不足够,需依悲愍,如父勇悍,发起亲自荷负救度众生之担的增上意乐。
  • 28、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按捺不住这些天内心压抑良久的小情绪,倚靠在湖边的栏杆上,坐在湖边的石头上,亦或是站在湖边的浅滩上,收敛起平时在车上的那份矜持,各种姿势各种拍,尽情洗刷这多日跋山涉水以来一路沿路的疲惫不堪。
  • 29、关于定与不定业的相,《瑜伽师地论·本地分》明确抉择为:所谓的顺定受业,即是故思已,若作若积集业;而顺不定受业,即是故思已,作而不积集业。所以定业有三个条件:造业先经过思维,是故意的;造业不仅是故意的,而且发之于身口,身体或语言在造作。不仅是作业,而且作业的同时,即已在相续中积集业。
  • 30、阿罗汉虽然已经超越了生死,不再于轮回中流转,但其断证功德仅具一分,并未圆满,和佛陀相比起来,差距极远。
  • 31、⑹触:由于六根、六尘、识三者和合,开始感触可意、非可意、中庸的三种境界。
  • 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 32、诸缘聚生业,以业受苦乐。
  • 33、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 34、昔年有群牛贩,驱牛赶路,途中粮尽,饥渴交迫,当时众人共议:众牛终非己物,不如割取牛舌以充饥肠。随即将盐涂于牛口,牛贪咸味,伸舌便舐,牛贩速以利刃截取牛舌,将牛舌放于火上烧烤,这些被活活割下的牛舌成了牛贩渴望已久的盘中美餐。一顿饱餐之后,牛贩相与来到水边澡漱,他们口嚼杨枝,以杨枝揩齿之后,擘以刮舌,这时突然大祸临头,众人的舌根有如烂果,一时都断落了。
  • 35、《四分律》中有一则颇有意味的公案:

  • 36、宋钦宗北狩时,已经立成和议,显仁皇后即将回国。当时钦宗皇帝挽着皇后的手,哭着说:“我如能南归,即使作太乙宫使,也于心足矣。其他我也不存奢望。”皇后则对钦宗皇帝发誓:“我南归后,如不来迎陛下,当瞎我眼!”等到宋高宗时,根本不见有迎复先皇之意。皇后怃然,却不敢力言,不久即双目失明。当时虽然广募医疗,却无人能治皇后的眼病。后有道士入宫,用金针一拨,左眼顿时复明,皇后心喜,请求再治右眼。道士说:“皇后,您用一眼看视,另一眼该履行您的誓言。”皇后闻言悚然起谢,道士竟自离去。
  • 37、②嗔:指缘有情或苦、苦具(如刀、杖等)起恚恼之心,继而心渐粗猛,对此诸境,思作损害。
  • 38、容易发怒,是品格上最为显著的弱点。——但丁
  • 39、以上四善根称为顺抉择分,依何义取名为顺抉择分?抉即决断,择即简择,顺即趋向,因为诸圣道能断疑,能分别四谛行相,所以抉择是指圣道。分即分段,此显所趋向的仅是圣道之中的见道一分,故名抉择分。以上四种善根为缘可引抉择分(见道),是趋入见道的顺缘,所以名为顺抉择分。如是四种都为修所成,并非闻思所成,因其唯属等引地,不属欲界。
  • 40、轻动变易心,难护难制服,智者调直之,如匠搦箭直。
  • 41、所以在这个世间,利人正是利己。上师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 42、波斯匿王想将受用赐予前者,岂料未曾种此福因的前者却无缘领受,而他不愿赐福的后者反以自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乐果报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召,并非“万能的主宰”所能赐予。
  • 43、进拉萨市区之前,经过了沿途以来最严格的安检,身份证加系列扫描,不亚于登机之前的检查。看了看手表,到拉萨此时已经是下午的两点半。拉萨留给我们的时间是两天半的时间,但牦牛、小白明天就将飞机打道回府,两位小姐姐明天去玩羊卓雍措后也于后天返程,所以,几位在圣城呆的时间是有限的,而自圣城开始,后续基本上就是我一个人的行程了。于是,过安检口后,以最快的速度到达酒店安顿好住宿。
  • 44、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 以上四善根称为顺抉择分,依何义取名为顺抉择分?抉即决断,择即简择,顺即趋向,因为诸圣道能断疑,能分别四谛行相,所以抉择是指圣道。分即分段,此显所趋向的仅是圣道之中的见道一分,故名抉择分。以上四种善根为缘可引抉择分(见道),是趋入见道的顺缘,所以名为顺抉择分。如是四种都为修所成,并非闻思所成,因其唯属等引地,不属欲界。

    45、以上四善根称为顺抉择分,依何义取名为顺抉择分?抉即决断,择即简择,顺即趋向,因为诸圣道能断疑,能分别四谛行相,所以抉择是指圣道。分即分段,此显所趋向的仅是圣道之中的见道一分,故名抉择分。以上四种善根为缘可引抉择分(见道),是趋入见道的顺缘,所以名为顺抉择分。如是四种都为修所成,并非闻思所成,因其唯属等引地,不属欲界。

  • 46、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后对此事物产生一个造业的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后产生结果。这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以下逐次分析十种究竟恶业。
  • 47、远行与独行,无形隐深窟。谁能调伏心,解脱魔罗缚。
  • 48、冈波巴大师说:“假使只有一些少许的柴,虽然燃起了火,也不会维持得长久,但如果能够积聚大量的干柴,使之燃烧,不但火势会很大,时间也会燃烧得长久,熄灭它也很不容易。同样的,仅凭一点少许的福德,是很难生起大智慧的,必须依布施、持戒等行,积聚广大的福德后,才能生起大智慧,才能烧尽一切障碍。因此,为了智慧本身,也应该勤修布施等善行才对。”
  • 49、邦达镇是个三路交叉地带,而邦达广场就坐落在三条路汇聚的中心点。318行驶至此,邦达广场往左就是著名的业拉山和天路72拐,往右则是G317方向。对于我们,往左还是往右,是个没得解无须解的问题。所以还是乖乖交出一路贴身的身份证,下车至前面的关卡接受检查点检查方能继续行程,因此,一般邦达镇这里会有小小的堵车出现,为了大家的安全,也为了藏区的安全,一切遵从藏区警察叔叔的安排,大家还是要有序耐心些。
  • 50、为了现前上述八种德相、获取殊胜果利,必须从现时起精进成办八因三缘。
  • 51、宋黄山谷(黄庭坚),好作艳词。一次拜谒圆通秀禅师,秀禅师呵斥他说:“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愿施于此乎?”时秀禅师正训戒李伯时画马。山谷笑答:“莫非又置我于马腹中?”禅师说:“伯时念想在马,堕落不过一身,公以艳语挑动天下人的淫心,岂止堕于马腹中,正恐坠入泥犁耳。”谷悚然愧谢,从此绝笔。
  • 52、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 53、族姓圆满:即生于世间敬重、共同称赞的高贵种姓中。
  • 54、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