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洞里的狼听到声音后,不禁自言自语:“俗话说‘守斋得福’,看来还真是不假。我跑了七个村庄也没找到食物,今天刚刚守斋,就有美味送上门来。既然这美味已经上门了,不如吃完之后再守斋吧!”想到这里,饿狼立即奔出山洞向羊扑去。

  • 1、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 2、答:事实真相本来即是如此,除了身心五蕴刹那刹那地变更之外,并没有一个实体常恒的自我存在。虽然不存在实有的自我,但并非没有五蕴的相似相续,此刻的五蕴灭会引起下一刻五蕴的生,因位中五蕴的造集依缘起力会在果位五蕴上领受其报。而在名言之中,业的功能从来不会空耗,在因位上身心五蕴一切的造作仍然丝毫不爽地在果位五蕴上现前苦乐的果报。虽然没有实体的我,但并非没有身心的感受。
  • 3、⑹触:由于六根、六尘、识三者和合,开始感触可意、非可意、中庸的三种境界。
  • 4、疯狂追逐外境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都忘记了离自己最近的内心。其实至理简明,世界的作者正是我们的心。与恶心相反,这个宇宙中还有善心的存在,它是积极的、清静的、温暖的、光明的、开放的、祥和的,由它所发身语意一切的善业,所变现的永远是安乐的世界。遵循佛陀开示的因果正道,不论希求哪方面的安乐,只要我们在因地如理如量地种下它的圆满正因,那么必将会如愿以偿地实现。
  • 5、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祥,才是下手之处。
  • 从这则公案可知,畜生亦有自尊心,受辱骂时尚感羞耻,不愿尽力,何况人与人之间,如受恶语中伤,岂能不因心灵受到打击而滋生报复之心?所以从众生相处互感的报应来看,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反之亦然,骂人者人恒骂之,损人者人恒损之。这是由恶口伤人的业力必然回应而来的感受等流果。所以即便是旁生,如果我们能够慈悲爱护它们,它们也会懂得报恩,如果以恶语伤害它们,它们也会伺机报复,即使当时力弱无法报复,但此怨恨之气始终蕴在心田,若无对治,在未来世也必定会暴发出来。
  • 6、从这则公案可知,畜生亦有自尊心,受辱骂时尚感羞耻,不愿尽力,何况人与人之间,如受恶语中伤,岂能不因心灵受到打击而滋生报复之心?所以从众生相处互感的报应来看,正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反之亦然,骂人者人恒骂之,损人者人恒损之。这是由恶口伤人的业力必然回应而来的感受等流果。所以即便是旁生,如果我们能够慈悲爱护它们,它们也会懂得报恩,如果以恶语伤害它们,它们也会伺机报复,即使当时力弱无法报复,但此怨恨之气始终蕴在心田,若无对治,在未来世也必定会暴发出来。
  • 7、摩伽以无逸,得为诸天主。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 8、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 9、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 10、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里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著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 11、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 12、摩伽以无逸,得为诸天主。无逸人所赞,放逸为人诃。
  • 13、宋黄山谷(黄庭坚),好作艳词。一次拜谒圆通秀禅师,秀禅师呵斥他说:“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愿施于此乎?”时秀禅师正训戒李伯时画马。山谷笑答:“莫非又置我于马腹中?”禅师说:“伯时念想在马,堕落不过一身,公以艳语挑动天下人的淫心,岂止堕于马腹中,正恐坠入泥犁耳。”谷悚然愧谢,从此绝笔。
  • 14、再见!羊湖,再见!梦里的“香巴拉”……
  • 15、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约翰·雷
  • 16、二○○二年藏历四月三十日
  • 17、10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 18、大势名称圆满:具有广大的名声、极美的称誉,即对于慷慨惠施,具足勇健精进等的品德,由德之感召,成为大众所供养之处。
  • 19、造业的过程可分为四方面:首先是造业所针对的事物,然后对此事物产生一个造业的动机,有了造业的动机就会采取各种方便、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最后产生结果。这四个方面称为造业的基、发心、加行和究竟,如果四方面都圆满具足,就称为究竟的业。以下逐次分析十种究竟恶业。
  • 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2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 21、所以在这个世间,利人正是利己。上师法王如意宝在《胜利道歌》中说:“若欲长久利己者,暂时利他乃窍诀。”
  • 22、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 23、个人的智慧只是有限的。——普劳图斯
  • 24、我们应断离间语及其习气,不在人与人之间制造矛盾、恶化关系,且应主动善巧地运用语言使关系破裂者重归于好,使关系紧张者得以缓和,使彼此隔阂者沟通理解,这样在我们的周围就会出现团结和睦的眷属,但存这一念善心,可为天地创造吉祥和平。人与人之间产生怨隙,总是由于彼此都执着自我,缺乏沟通与理解,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充当调解的和平使者,用语言去启发、调动双方的善意和宽容之心,为双方的和好积极地创造条件。
  • 25、痛苦的原因不外乎源于自私贪婪的欲求,以及事物无法与我们的精力和环境的改变相配合。
  • 26、恶口的异熟果报是堕落三恶趣中。
  • 27、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 28、⑨戒禁取见:指缘外道之坏戒可舍之戒及诸动作、行为轨则、身口所作等所有的邪禁,又缘如是邪禁所依之蕴,见其为能净罪恶,能解烦恼,能出生死,染慧为性。
  • 29、答:因为众生在根器没有成熟之前,如果直说无我空性之义,则其容易堕入断见,会认为既然我不存在,则无造业者亦无受报者,从而谤无因果。所以佛随顺世俗在五蕴聚上安立“我”的名言,因为五蕴相似相续,在此相续所造的业毕竟不会在他相续上领受果报,就此造业受报同在一相续上发生,必不错误,故佛说自作业还自受。
  • 30、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31、【释迦牟尼名言300句励志】由于现代文化日渐淡忘了无私大公的思想,又拒绝佛法的救助,对于我执并没有意识到它是一切心理病的根本因、一切痛苦的根源,反而鼓吹实现自我是最现实的。这样一种缺少我执对治力而只有强化我执的所谓现代文化,若继续发展下去,人类的我执只会日益深重、坚固,最终有一天会陷入积重难返、不可自拔的地步。业障的障锢、心智的暗钝使得现代人无法接受智慧的教化,这样佛法的光明无法进入人们黑暗、封闭的内心,这些现代的人们便只有在我执的推动下毫无控制地拼命造业。而到了末劫,人与人相见即起嗔心,完全失控的、迷乱
  • 32、佛祖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当时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国的王子。少年时,乔达摩•悉达多就离家开始了修行。他走入丛林苦修,后走出丛林,饱尝人间的疾苦,受到各种历练。到29岁,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超脱了轮回和生死,成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释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不仅是释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 33、要圆满数息观,必须具六因,即数、随、止、观、转、净。以下分释。
  • 如能断除绮语、说具义语,则生生世世中生在贵族之家,众人拥戴,语言畅达,前后连贯,无有差错,能言善辩并与正法毫不相违。而所说之语相合众人心意,犹如蜂蜜一般。
  • 34、如能断除绮语、说具义语,则生生世世中生在贵族之家,众人拥戴,语言畅达,前后连贯,无有差错,能言善辩并与正法毫不相违。而所说之语相合众人心意,犹如蜂蜜一般。
  • 35、莲池大师对此论道:“古人为生死行脚,才逢师友,惟汲汲商略是事,何暇他论?今人终日杂话,求如二僧,亦不可复得;鬼神在侧,又当如何?噫,可惧也已!”
  • 36、以上四善根称为顺抉择分,依何义取名为顺抉择分?抉即决断,择即简择,顺即趋向,因为诸圣道能断疑,能分别四谛行相,所以抉择是指圣道。分即分段,此显所趋向的仅是圣道之中的见道一分,故名抉择分。以上四种善根为缘可引抉择分(见道),是趋入见道的顺缘,所以名为顺抉择分。如是四种都为修所成,并非闻思所成,因其唯属等引地,不属欲界。
  • 37、人类的使命在于自强不息的追求完美。——列夫·托尔斯泰
  • 38、波斯匿王想将受用赐予前者,岂料未曾种此福因的前者却无缘领受,而他不愿赐福的后者反以自己的福因居然得到。所以,苦乐果报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召,并非“万能的主宰”所能赐予。
  • 39、杀生的动机为贪嗔痴三毒烦恼。如因仇恨而行杀,是由嗔心发起的杀生;为了获取猎物的皮、肉、骨等而行杀,是由贪心发起的杀生;认为杀毒蛇猛兽、蚊蝇蚤虱等是为民除害,如是行杀是由痴心发起的杀生。与此相同,其余九种恶业都因贪嗔痴而发起。
  • 40、若你在这水都你十开上,寻找爱你而人爱,往说第想非爱你而人人,天然国往说第发现成么个人只是你。

  • 41、有必胜信念的人才能成为战场上的胜利者。——希金森
  • 42、真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塞
  • 43、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费尔巴哈
  • 44、色季拉山垭口居然无人下车,可能一方面山顶风太大,呼呼作响的那种,云雾也太厚,另外我猜估计他们八成中“门巴”的毒了,不然西藏难得来一趟,没有理由不下车吧。幸亏我衣服充足,下车打卡留纪念。本想等片刻,抱那块带字的石头最后俗一把,可惜无人能乘我之美,再加上这群人估计玩石头玩HIGH了,根本不留一丝机会给我哈!所以,草草收工离开垭口,主要还是怕弄感冒。
  • 45、应身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而在菩萨面前显现的他受用报身更极微妙。《观经》上讲,报身佛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而佛之法身更是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经云:“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 46、在产生这些果支的时候,我们要问:谁是造业者?是谁在爱、是谁在取?又是谁在感受果报?其实,取是由爱而生,爱是由触而来,如是上推,名色由识而来,识因行而生,行因无明而起,整个过程仅仅是从唯法因支生起唯法果支,在生起流转的过程中根本不存在作业的我与感果的我。众生因为不了知生死的道理,于彼妄执为有我,为了寻求我的安乐,便去造集三门善与不善之业,从而随业继续流转。
  • 47、佛祖释迦牟尼原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是当时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小国的王子。少年时,乔达摩•悉达多就离家开始了修行。他走入丛林苦修,后走出丛林,饱尝人间的疾苦,受到各种历练。到29岁,乔达摩•悉达多终于大彻大悟,超脱了轮回和生死,成为了佛陀。佛陀出家前是释迦族人,牟尼是“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就是“释迦族的智者”的意思。释迦牟尼不仅是释迦族的智者,他高尚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 48、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 49、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50、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 51、为了现前上述八种德相、获取殊胜果利,必须从现时起精进成办八因三缘。
  • 52、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 53、宋黄山谷(黄庭坚),好作艳词。一次拜谒圆通秀禅师,秀禅师呵斥他说:“大丈夫翰墨之妙,甘愿施于此乎?”时秀禅师正训戒李伯时画马。山谷笑答:“莫非又置我于马腹中?”禅师说:“伯时念想在马,堕落不过一身,公以艳语挑动天下人的淫心,岂止堕于马腹中,正恐坠入泥犁耳。”谷悚然愧谢,从此绝笔。
  • 54、10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 55、甘丹颇章大门前面有一个小佛殿,里面供奉着五世达赖喇嘛的衣服。甘丹颇章一共有三层,每个窗口都零零星星种了许多花。这里曾是二至五世达赖喇嘛居住过的地方。后来五世达赖喇嘛掌管地方政权,在布达拉宫完成白宫部分重建后,便正式迁到了布达拉宫。因此由于达赖是在甘丹颇章建立其政权的,所以五世达赖时期又称”甘丹颇章王朝”。
  • 56、面对这样的场景,大家都按捺不住这些天内心压抑良久的小情绪,倚靠在湖边的栏杆上,坐在湖边的石头上,亦或是站在湖边的浅滩上,收敛起平时在车上的那份矜持,各种姿势各种拍,尽情洗刷这多日跋山涉水以来一路沿路的疲惫不堪。
  • 57、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爱迪生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