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1剧目表演2动作模仿

  • 1、以上便是课件《爱莲说》的全部内容。(往期同课异构见文末)
  • 2、传奇: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代汤显祖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孔尚任的《桃花扇》。
  • 3、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 4、《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
  • 5、试题答案:周敦颐北宋哲学家托物言志莲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花牡丹陶渊明《饮酒》《桃花源记》“略”。(意思对即可)
  • 内容一: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里我会运用删字法,提问学生“作者明明要写的是莲花,为何在此之前描写菊和牡丹,是否多余,可否删掉”,进而在师生的共同明确中指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和莲花形成鲜明对比,起到强调作用。

    6、内容一: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里我会运用删字法,提问学生“作者明明要写的是莲花,为何在此之前描写菊和牡丹,是否多余,可否删掉”,进而在师生的共同明确中指出这是对比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和莲花形成鲜明对比,起到强调作用。

  • 7、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 8、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唐代韩愈的《原毁》。
  • 9、师:这种对学生的爱,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确实让人感动。其他行业中也有君子。“平凡蕴含伟大,伟大出自平凡”。今天,君子的含义更广泛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品德高尚的人,我们身边处处有君子。
  • 10、将菊、牡丹和莲比喻为隐士、富贵者和君子,揭示了莲的内在气质,表达对莲花的赞美,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 11、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以下环节教师播放音频,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学生阅读全文,并翻译全文,概括文章大意。
  • 12、学生要知道《爱莲说》有多大影响,首先要明白,周敦颐有多大影响。
  • 13、周敦颐在《爱莲说》中运用了很多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比喻、对比、衬托,例如“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 14、爱莲说赞美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品格、良好的思想道德、高尚的思想品质的向往和追求,也反映出作者鄙视贪图享乐、追名逐利的世人心态,也有一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
  • 15、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一再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同桌交流)
  • 16、全文以物喻人,托物言志。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名逐利的事态的厌恶和鄙视。

  • 17、作者托物言志,借莲的形象比拟不慕虚荣,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夷.
  • 18、周敦颐的爱莲说,篇幅短小精湛,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是初中学的一篇文言文,一般这样的课文讲解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作者,创作背景,疏通课文,一些个疑难问题,其实初中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够解决字词句的解释。
  • 19、据清邓显鹤《周子全书》《年谱》记载:“八年癸卯。先生正月七日,行县至于都,邀余杭钱建侯(拓)、四明沈希颜游岩题石,并有诗刻石。五月,作《爱莲说》,沈希颜书,五抟篆额。钱拓上石,即十五日事也。”先生即嘉祐八年(《赣州府志》记有爱莲书院,云:“爱莲书院在城北,其地原为督学试院,有周茂叔莲池遗迹。”又有爱莲亭条目:“濂溪书院旧在东北玉虚观左······”这些记载充分证明,北宋嘉祐六年(1061)至治平元年(1064)周敦颐任虔州通判时,已建莲池,并于嘉祐八年五月在此地已挥笔题写《爱莲说》。
  • 20、游记: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北魏郦道元的《三峡》、唐代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 《爱莲说》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学习重点是要在基本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章的旨意并非直白道出,而是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出来的,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 21、《爱莲说》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学习重点是要在基本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文章通过对莲花的描写与赞美,歌颂它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质,表现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文章的旨意并非直白道出,而是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表达出来的,这是解读文本的关键。
  • 22、本文先引出所托之物,然后根据意旨,抓住特征状物,最后言志。
  • 23、师:多次出现的词语,我们要注意。“者也”在文言中表示判断句式。可以翻译为“……是……?”,请你翻译这三句话。
  • 24、这篇论文的全文表达了雄心,用莲花作为人们的隐喻。通过赞美荷花的宝贵品格,他赞扬了绅士“无泥而不染”的美德,并隐含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他不想像陶渊明那样被动地回避世界,他不想想像世界一样追逐优缺点。他希望在肮脏的世界中保持独立,并始终保持无辜的举止和诚信。
  • 25、《爱莲说》这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论文。全文中有两段:在第一段中,写出“我”艾莲的原因和美丽的连恩。第二段表明,我不欣赏名利,对生活有良好的态度。
  • 26、师:“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松树是笔直的,把这种笔直拟人化,可以联想到什么品质?

  • 27、17379139367
  • 28、基于研读课文的需要,我会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进行翻译,并对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进行讲解,如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进而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从而导入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说这种文体,即古代用记叙、议论、说明等方式阐述事理的文体,我这样做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说这个文体,更是为未来学生学习捕蛇者说、马说、师说,做了铺设。
  • 29、诵读训练,初步感知
  • 30、以上便是课件《爱莲说》的全部内容。(往期同课异构见文末)
  • 31、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 32、爱竹说丘陆草木之树,可敬者甚蕃。周人独爱柳。自春秋来,世人甚爱松柏。予独爱竹之生于野而不馁,凌寒风而不衰,中通外直,不折不弯,重节守信,襟怀若谷,可远敬而不可鄙慢焉。予谓柳,春之信使也;松柏,树之丈夫也;竹,树之君子之行也。噫!柳之爱,周后皆离情。竹之爱,同予者何人?松柏之爱,宜乎众矣!希望能帮到你,求采纳谢谢
  • 33、爱莲说》是八年级的课文,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 34、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 35、师:多次出现的词语,我们要注意。“者也”在文言中表示判断句式。可以翻译为“……是……?”,请你翻译这三句话。
  • 八下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资源

    36、八下第9课《桃花源记》课件+教学设计+教学资源

  • 37、这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由讲解的重要内容构成,直观简洁,结构清晰,突出了本堂课的教学重点。
  • 38、这篇论文的全文表达了雄心,用莲花作为人们的隐喻。通过赞美荷花的宝贵品格,他赞扬了绅士“无泥而不染”的美德,并隐含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他不想像陶渊明那样被动地回避世界,他不想想像世界一样追逐优缺点。他希望在肮脏的世界中保持独立,并始终保持无辜的举止和诚信。
  • 39、这一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发展较快,自我意识增强,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文言词汇,所以本文可以侧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品读分析,由于该阶段部分学生存在不信心、羞于表现等思想顾虑,但又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进行鼓励和指导。
  • 40、第二课时主要通过作者的经历,和此篇文章的创作背景,解释道理。
  • 41、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著名的赋有: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南宋苏轼的《前赤壁赋》等。
  • 42、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 43、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老师是这样讲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 44、生:“说”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
  • 45、亲,我们已错过了前世的牵手,也错过了今生的拥有,千万不能再错过做正道语文群友!
  • 46、《爱莲说》这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创作的一篇论文。全文中有两段:在第一段中,写出“我”艾莲的原因和美丽的连恩。第二段表明,我不欣赏名利,对生活有良好的态度。

  • 47、从30岁到52岁,整整22个年头,周敦颐始终在州县两级地方官的位置上徘徊。在这22年的为官生涯中,他秉公执法,正直无私,清廉一生,周敦颐在47岁时写下《爱莲说》,
  • 48、风度(亭……亵玩焉)清高
  • 49、我们常说要走进文本,也要走出文本。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莲花”寄寓了自己的志趣,你喜欢什么植物?请谈谈你喜欢它的原因或者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实现感知向能力的迁移。
  • 50、(评点)教师和学生一起沉浸文字之中,朗读、想象、感悟作者含蓄精妙的表达。补充的资料恰到好处,丰富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师生的对话,是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主旨的理解推向深处;教师最后的解读尤为精彩,教师本身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再次得以印证。
  • 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如春秋战国时代《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
  • 51、寓言: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如春秋战国时代《庄子》、《韩非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
  • 52、(2)牡丹有怎样的衬托作用?
  • 53、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菊作正衬,牡丹作反衬,突出莲的高洁。含蓄而深刻的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老师是这样讲的,希望能够帮到你
  • 54、师:同学们,见过莲花吗?
  • 55、“爱”的评价: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
  • 56、《爱莲说》中描写莲的高尚品格用了一个对偶句(可从长句中摘出)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古人写文一般都是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同样的一句话,都有二层意思,一层喻物,一层抒怀。同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有第二层抒怀意思。隐喻作者本身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品格。

  • 57、师:这种对学生的爱,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确实让人感动。其他行业中也有君子。“平凡蕴含伟大,伟大出自平凡”。今天,君子的含义更广泛了,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品德高尚的人,我们身边处处有君子。
  • 58、周敦颐的爱莲说,篇幅短小精湛,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是初中学的一篇文言文,一般这样的课文讲解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解作者,创作背景,疏通课文,一些个疑难问题,其实初中生的自学能力通过课前预习,已经够解决字词句的解释。
  • 59、隐逸者指隐居的人。这种人的特点是志向高洁,但逃避现实,隐居起来。(志向高洁,隐居避世)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