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阳货篇》中讲“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孔子眼中这样的鄙夫就是这样的小人,他们脑子里整天想的就是与人做比较,患得患失,这样的小人,是什么坏事都可能干得出来的,因此是不能事君的,也是不可共事合作的。
2023-05-08 03:25:21
2669
- 1、孔子都是已经很确定,都观察过、试验过了,才会称赞这个人!
- 2、历史证明,范仲淹是一个君子,他周而不比的做法,成为诠释孔子这句话的一个典范。
- 3、自爱的人决定“闻过而喜”,闻过会不高兴的,那都是不自爱的人
- 4、君子善于团结周围的人而不偏私;小人偏私而不善于团结周围的人。
- 5、(2)《集释》引《论语后录》云:“易卦‘比之匪人’,故小人称比。”
- 6、择交如求师,其处世戒骄淫
- 7、《周易程氏传》云:“人相亲比,必有其道;苟非其道,则有悔吝。”所以,无论是“君子周”还是“小人比”,其关键所在,在于是否“周、比之以其道”。
- 8、《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因此,“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以被解释为:君子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决不图谋私利勾结别人;小人为谋私利勾结别人而抛弃道义原则,所以并不会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
- 10、生活够用就好,人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
- 11、从现实中说,情况却太不乐观。唐代牛李党争,宋代司马光、王安石的元祐党人之争,明代东林之祸都是礼法时代党争的明确例子,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宋代的党争尤其特别:双方都是我们熟悉的人,文名鼎鼎,都是天才级的聪明人,也都是自认为是“铁肩担道义”的人。苏轼就在中间,被扬来簸去,颠沛至死。我们总结党争肇因,唐代出身是一个重要因素,宋代政见不同是个重要因素。明代呢,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为我们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
- 12、我们看到,“叔向见司马侯之子”,叔向是晋国的大臣,他见司马侯之子。司马侯也是当时候晋国大臣,但是他已经去世了。去世没多久,见到他的儿子,“抚而泣之”,叔向,因为毕竟是他的晚辈,拍拍他、抚慰他。接着,他自己也流眼泪了,很伤心说到,“曰:自其父之死,吾莫与比而事君矣”,从你父亲去世之后,我就找不到能跟我,“比”是什么,亲近、并肩努力。大家学中华文化,同一个字,它的意义不一定一样。这里“比”是并肩努力、携手并进,来劝谏君王,成就重要的决策。这个机会都没有了,所以他很感伤。
- 13、无适无莫,就是没有亲疏远近,普遍待人的意思。普遍待人的原则,就是“比”。
- 14、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 15、大学校长、中学校长,小学校长,都应该是教育家。民营大学,也有很多教育家。
- 16、别人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自己要先做对
- 17、@任大援 赞同你对君子的追求,要向你学习(表情)。也理解你将民营教育家打上引号的本意。当下确实有一些打着教育谋私利赚名誉的所谓民营企业家,比如文博学院的女院长,居然开除有病的员工。这些人自比孔子,哪里算教育家。
- 18、《论语》:巧言令色,鲜矣仁!
19、时时能观照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是对还是错,转念才有可能转境界
- 20、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儒家思想中,倡导“中庸之道”,君子就像是一个圆圈的圆心一样,他们对待人没有任何的偏袒,处理人际关系,四平八稳,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离。
- 21、(广泛地学习,专心致志,恳切地求教,多思考当前的实际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 22、孔子眼中的君子与小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论语·为政》。现在较为流行的翻译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这样的解释,只是字词的直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孔子的意思。
- 23、《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24、我们学《群书治要》第一件事,先把面子卖了
- 25、其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以道义团结人。
- 26、不过我个人觉得,这里需要重新认识的是,“周”和“比”这两个词,感情色彩上本身并无褒贬之意,两者都有“亲”、“密”、“和”的意义。《说文解字》:“周者,密也。”比者,近也,《周易·比卦》彖辞:“比,辅也。”所以从词义上看,我们辨析不出好坏的褒贬色彩来。
- 27、《论语》:孟懿子问孝
- 28、我们学《群书治要》第一件事,先把面子卖了
29、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 30、14子曰:"君子周①而不比②,小人比而不周。"
- 31、不堪其忧,是自己品德高尚,做人做事好。
- 32、我们注意到,孔子在谈到君子小人时,往往用两个意思有相关性的词。例如此章的比,周,本来都有“联系”的意思。但“周”,是团结。“比”,是勾结。
- 33、(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 34、《论语》:礼之用,和为贵
- 35、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意思:
- 36、唐玄宗接受大臣劝谏的故事
- 37、《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38、真的这么要求自己,您这一生不成圣,也成贤!
39、孔子四教:文、行、忠、信
- 40、很多事物如果迅速长成,就会很快灭亡
- 41、①周:团结多数人。比:勾结。
- 42、小人比的“比”什么意思?“比”同样是甲骨文,象形文字,表达的是两个人,步调一致,比肩而立的意思。和“从”字是一样的字形,但是方向相反而已。《说文解字》中说: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 43、生活够用就好,人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
- 44、孔明先生教育他的后代讲,“非学无以广才”
- 45、“君子周而不比”就是说君子与人的交往的依据是按社会人人都认可的公义而行的,是该干嘛干嘛,所以不会逾礼,方方面面却都显得非常周全,其中没有出现相互比较的成分。众所周知,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
- 46、历史证明,范仲淹是一个君子,他周而不比的做法,成为诠释孔子这句话的一个典范。
- 47、意思:孔子说:“君子合群不勾结;小人勾结不合群。”
- 48、于是,我们知道:做人必须信守道义原则,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不能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勾结别人为非作歹。丧失道义原则、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唯利是图,那是小人的行为。
49、如果你是一个恶棍,当你和你的朋友和知己打交道时,你应该比你心中的普通人走得更远。你们不仅要把对方当作朋友和知己,还要进一步组成一个聚会,把朋友和知己聚在一起,形成一个以维护大家利益为核心的圈子,相互呼应,同声说话,永远出去。这叫帮派建筑。与君子相比,这种做法被称为恶棍派。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北宋新旧政党的代表王安石、司马光虽然是伟大的政治家,但他们的做法无疑属于恶棍的范畴。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也可以这样译,“君子有全局大局观念,不为私利而拉帮结伙;小人为了私利而搞帮派团伙,却没有全
- 50、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 51、奢侈的风气一起来,没人再谈仁义了,都在谈名利了!
- 52、孔子教人,第一价值是“仁”,仁者爱人。但如何去爱,爱哪些人?这个具体的方式要靠“义”来限定,即君子要依道义来公平、普遍地爱人。论语中还有不少章节对这层意思是表述的更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