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2、孔子我并不推崇,孔子强调尊卑,认为人有上下之分,他之所学,全为服务统治阶级,孔子就是让你是上等人就安心做上等人,是下等人就本分的做卑贱之事,孔子虽然有些所谓学问,但我很鄙视他的为人
  • 3、1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4、话又得说回来,做人,除了要有人格魅力,还必须有智慧,有能力,这样,才能吸引到适合跟自己一起打天下拼事业的战略合作伙伴。
  • 5、古往今来,那些吃透孔子思想精髓的人,几乎都是最能适应中国社会需要并成就大业的人;而那些不了解或曲解孔子思想精髓的人,通常只能在成功的圈子外转悠子。一起来看看孔子做人54精要,为你指点迷津,带你走出人生的困境。
  • 关注后回复“疼”即可揭晓谜底
  • 6、关注后回复“疼”即可揭晓谜底
  • 7、刚毅木讷近仁。

  • 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9、不要做一个巧言令色的人。
  • 10、有病不怕治,有错不怕改。
  • 11、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需要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这种精神就是要像信仰神祗一样信仰职业,像热爱生命一样热爱工作的敬业精神。
  • 12、“正”的另外一个含义是“正名”。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即人人都安于其位,按他的身份做该做的事,享受该享受的权利,恢复原来的礼制秩序。过去人们批判说,这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但我们要看到,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都要求各阶层、各部分人能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各守其道,各取其酬。没有这一点,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现在许多乱象,都来自这里。
  • 13、老师获取信息的速度为啥那么高?
  • 14、======================================
  • 15、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 1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 17、用火烧一下就知道你是不是蜡做的。

    先行登上崖顶的人,不要只顾自己极目四望看万壑风光,而应该向崖底扔下一根绳子。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些在下面苦苦攀爬的后进者向你仰望时,会像看一尊山神。
  • 18、先行登上崖顶的人,不要只顾自己极目四望看万壑风光,而应该向崖底扔下一根绳子。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些在下面苦苦攀爬的后进者向你仰望时,会像看一尊山神。
  • 19、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学习经史,宋熙宁九年进士及第,当时,河南人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授孔子和孟子的学术精要(即理学),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
  •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 21、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22、⑵子贡——孔子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人,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公元前520—?)
  • 23、可以让人帮你买鞋,不可让人代你走路。
  • 24、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里的“任重而道远”不是指某项任务需要很长时间和很多精力,而是指人生在世担负着弘扬仁道的责任和使命,这一生是“任重而道远”的一生。
  • 25、《圣经》也说,你们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对待他们。但提出的问题是你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回答是想要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怎样对待别人,这样做是为了换来别人也这样对自己,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自己。这一点,反映出中西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分歧。
  • 26、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 27、不要不懂装懂,自欺欺人。

  • 28、【孔子做人精要】西方人强调发扬个性,追求个人价值。中国人强调在群体的发展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这一点。这种价值的最高追求,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一是为理想信念、群体事业献身,二是个人人格的完成。文天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 29、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已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古往今来,那些违背这些原则和精神的人,虽可能得逞于一时,但最终其真实面目都将昭然若揭,其中的大奸者会被永远地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 中国人常说祸从口出,却很少强调口能免灾,这对我们的嘴巴是不公允的。在关键时刻如商业谈判、法庭辩护和解除误会时,若嘴巴不帮我们的忙,我们就会遭受重大损失。至于嘴巴能帮到什么程度,那就看我们舌功如何了。
  • 30、中国人常说祸从口出,却很少强调口能免灾,这对我们的嘴巴是不公允的。在关键时刻如商业谈判、法庭辩护和解除误会时,若嘴巴不帮我们的忙,我们就会遭受重大损失。至于嘴巴能帮到什么程度,那就看我们舌功如何了。
  • 31、⑷其诸——洪颐煊《读书丛録》云:“公羊桓六年传,‘其诸以病桓与?’闵元年传,‘其诸吾仲孙与?’僖二十四年传,‘其诸此之谓与?’宣五年传,‘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十五年传,‘其诸则宜于此焉变矣。’‘其诸’是齐鲁间语。”案,总上诸例,皆用来表示不肯定的语气。黄家岱《嬹艺轩杂着》说“其诸”意为“或者”,大致得之。
  • 3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 3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3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所谓“为己”,是说学习修养都是为了充实、提高、完善自己;“为人”,就是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牟取名利。为己是学习修养的根本的态度。
  • 35、有病不怕治,有错不怕改。
  • 36、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37、仁是灵魂,礼是形式。仁要落实到礼上,如果礼脱离了仁,那么这些形式就毫无意义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礼是一种外在形式,但是如果你认真地去做,就可以使民风淳厚。“礼之用,和为贵。”礼,反映、厘清和维持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间的区别,达到“和”的目标。

  • 38、1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 3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 40、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 4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言必信,行必果。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 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42、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 43、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
  • 44、如图四个人,下一秒哪个人最疼?你猜得出来吗?!(这是哈佛大学入学考试题,答出来的智商绝对高)
  • 45、【孔子做人精要】曾经我们也做过学生,也知道当学生的辛苦,过去我们也有令老师头疼的时候,也曾对着作业喊累,也有偷懒的时候,当然还少不了犯错……现在我们的角色不同了,是老师了,慢慢的这些经历也就淡忘了,站在讲台上的我们也许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去教好我们的孩子们,从我们的立场出发告诉他们那样做不对,应该这样。
  • 46、人可偶尔露峥嵘,关键时候显身手,时机成熟时一鸣惊人。如果时时都想卖弄自己,则十个有十个要失败;有城府者藏才隐德,谦虚谨慎,以弱制胜,将这些作为任重而道远的护身符,比别人成功的机会更多。
  • 47、“兵地常势,水无常形”,我们在处理各种事物时都要能够做到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不墨守成规,不拘泥于一格,甚至逢大势不践小诺,处大事不拘小礼,从而达到变则通,通则灵,灵则达,达则成的理想效果。

  • 48、注:本文节选自畅钟先生《诸子通讲》第一章。
  • 49、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 50、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