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 1、“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 3、《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里面提到了很多关于自我修养的思想观点。想不想跟着《论语》学修养?那就诵读起来吧!

  •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出自《论语·里仁》
  • 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 7、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9、《论语》进入经书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谷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三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会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 10、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1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 14、曾国潘:心有多静,福有多深
  • 15、③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欢之,斯知仁矣。
  • 16、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 17、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
  • 18、看了汗颜,我们经常讨论哪里的东西好吃,成天琢磨的是买个大房子装修得舒服一点,做事时只怕自己吃亏,平时喜欢说大话,对那些真正有修行的人,还经常讥讽轻慢......这些和孔子倡导的刚好相反!
  • 19、1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2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21、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 22、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2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 2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 2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26、翻译: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2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 28、千古天书仅一千余字道破人生四大境界!
  • 29、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 30、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31、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 32、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 33、译文: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望文生义,迷惑而无所得,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大意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应担忧的是我不了解别人。
  • 34、大意是:不担忧别人不了解我,应担忧的是我不了解别人。
  • 3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 36、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 37、八佾第三(主要记录孔子谈论礼乐)
  • 38、只看“传而习”好了,活到老学到老。或许每天都应该问一下自己:我今天学习了吗?有进步吗?实践了吗?我懂得那么多道理,需要每天去做啊。不要平时像个智者一样劝导别人,遇到事情就像个傻子一样折磨自己。
  • 39、过,则匆惮改。
  • 40、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41、何不远离这些颠倒之事,做一个好学之人?!共勉之!
  • 42、孔子说:“你们以为我有所隐藏吗?我对你们没有任何隐藏。我的一切作为都呈现在你们眼前,那就是我的作风啊。”
  • 43、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44、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 45、不在乎别人是否“己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有可能是因为沟通的方法不对,导致别人不了解自己。
  • 46、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知识从而得知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就可以成为老师了。”
  • 47、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弟子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8、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49、《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理论、文学思想、道德观念和处世方法等。孔子通过对君子和士的选择阐释了仁、礼、中庸、孝、天命等思想。
  • 50、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51、看见有德才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 5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53、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 54、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 55、解读: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就会因为不能深刻理解书本的意义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书本的知识,甚至会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进行实实在在地学习和钻研,则终究是沙上建塔,一无所得。告诫我们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
  • 56、译文: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 5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 58、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