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所说课的题目是《宇宙的边疆》。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习方法以及教学过程的设计等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2023-03-20 06:40:19
1702
- 1、“我希望也能当一个那样的哥哥。”
- 2、高考诗歌鉴赏复习备考——思维导图图解表达技巧‖动静结合
3、将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贵在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墙,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4、生: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所以要向各种人学习。
- 5、《劝学》位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这一专题,和韩愈的《师说》构成了“求学之道”这一模块.
- 6、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倡导学生发扬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并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 7、(课件展示:探究:韩愈是如何看待那些不从师学习的人?请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并说明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 8、为此,《师说》强调了“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要求人们向德行高尚,学有专长的人学习,提倡了师生之间相互为师,互相学习的理念。这里不仅仅包含了“能者为师,授业也,解惑也”,又有着“教学相长”的含义。从侧面,也不难看出“教学相长”内在所蕴含的意义,它也提出了“师生平等”这一重要理念。师生之间相互促进教学热情,也有利于教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更体现了我国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 9、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 10、2020年高考北京一线教师考前押题
- 11、2020高考语文真题和答案!全国一二三卷全都有!
- 12、(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13、明确:“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 14、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 15、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 16、②教学难点:积累文言知识
- 17、亳州教学点:魏武广场对面金桥大厦604室
- 18、“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论”相比,随便些。像《捕蛇者说》、《马说》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 19、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 20、《中国通史》第六十六集:金朝兴亡
- 21、《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 22、师:物品经历上述过程,有什么改变呢?
2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 24、(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25、学生读(五步阅读法)
- 26、原创2021年1月2月3月4月《中学语文在线》汇编
- 27、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都是指出通过向他人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甚至超越老师···
- 28、(课件展示:学习的意义: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由内容强调“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是表递进。)
- 29、文章通过父亲中奖后把中奖汽车还给库伯的故事,赞扬了人世间道德与诚信的价值,反应了一个普通人崇高的境界,在金钱与道德的天平上,世人更应明白“人无信不立”的道理。作者感情真挚,爱憎分明,本文具有经典性,人文性的特点。
- 30、生韩愈所处的时代以从事学习为耻,韩愈认为这样是不能够得到提升和进步的。所以他要写这篇文章来劝诫世人,从师学习是很重要的。
- 31、论点一: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提点重点字词“博学”“日”“知”“而”)
- 32、生:劝勉,勉励。题目的意思就是“鼓励人们要学习”。属于议论文
33、语文的教学中,要求“以读促悟”,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我会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课文,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让回答以下问题:
- 34、A.作者引述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作出了什么论断?
- 35、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 36、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刚刚对教材的分析、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 37、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他人,为何只选择了李蟠?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没有必要为他写文章,所以说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 38、我会和学生一起梳理文章脉络,倡导学生发扬谦虚好学,尊师重道的传统精神,并要求学生背诵课文。
- 39、(课件展示:活动任务:尝试从两篇文章中概括,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学习。
- 40、“勇夺三军之冠,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为谁写了这篇文章?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四段,讨论明确)
- 41、既有纵向对比(第一组对比),也有自身对比(第二组对比),还有横向对比(第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42、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43、讨论本文的教学目的。
- 44、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 45、教师引导学生抓住“三步并作两步、扶着、安置、紧靠”这些动词体会小男孩儿对弟弟的关爱,并指导学生读时体会小男孩儿的急切之情和对弟弟的悉心照料。
- 46、A.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 47、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 48、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 49、用金石比喻来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5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 51、(课件展示:探究:韩愈是如何看待那些不从师学习的人?请在文中找到相应语句,并说明用了哪些论证手法。)
- 52、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53、(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自学,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实词有“师”“传”“从”“道”、虚词有“之”“其”“而”“乎”“所以”。能够区别古今异义词语,把握文言特殊句式。②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文言文的朗读能力,培养文言文的记诵能力。
- 54、生:《劝学》的第四段中交代了学习的方法。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求我们要积累。
- 55、湖南省长郡中学2020年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昆明市2020届“三诊一模”质量检测安徽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决战高考最后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