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的中心思想,着重在论述师道的重要性,严正地驳斥士大夫们的恶意诽谤,抨击时俗轻视师道的不良风尚,为开展古文运动扫除思想障碍。作者在本文中所发表的如何求学的见解是极其精辟的。他对于读书求学的议论,很能够启发后人。

  • 1、本环节,将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了解文章大意(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 2、语文的教学中,要求“以读促悟”,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此我会指导学生正确的诵读课文,并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让回答以下问题:
  • 3、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 4、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首。
  • 5、四人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既是“呼应”课堂开头,完成征稿任务,也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小结,更是学生学习后的升华。
  • 6、设计意图:此环节设置,既是“呼应”课堂开头,完成征稿任务,也是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小结,更是学生学习后的升华。
  • 7、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会运用作者对比的描写手法进行人物心理描写与写作。
  • 8、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9、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图解《论语》十则
  • 10、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 11、生:不赞同,批判。(师:“惑”是什么意思?)“惑”解释为“糊涂”,说明作者认为那些让孩子从师但是自己不从师学习的人十分糊涂。
  • 12、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 13、根据新课标倡导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要求和高一的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知识还在积累阶段的,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和一定量的诵读的实际情况。我拟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 14、③合作探究法,能较好的活跃课堂氛围,营造良好学习气氛,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15、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 16、通过学生质疑、讨论和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使语文课堂更具开放性。
  • 17、(3)择师的标准和态度是什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18、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 19、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 20、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把理解词句与理解理解文章统一起来。
  • 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 21、根据以上教材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 22、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但是文章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不能准确体味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
  • 23、明确:“李氏子蟠年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从课文的最后一段可以得出答案,韩愈的这篇《师说》是写给一个叫李蟠的十七岁小伙子的。
  • 24、将蚯蚓和螃蟹对比,说明学习贵在专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墙,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25、对于这三个问题我会让进行小组内的合作探究,学生如有不当之处,我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最后得出作者是给一个叫李蟠的学生写的,因为李他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他通过介绍不同的对象以及他们对待从师学习的态度和最后导致的结果,分三组正反对比,来批判了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此环节使学生深切体会到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无情批判,也为作者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

  • 26、A.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 27、讨论本文的教学目的。
  • 28、(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 29、设计意图:通过对“学习”内容变化的理解,解答“学习什么”的问题。通过概念界定学习,提升学生对学习与思辨的认知,对学生议论文写作具有现实意义。
  • 30、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 31、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 32、知(zhì):通“智”,智慧。明:明达。行无过:行为没有过错。
  • 33、讨论分析、理解课文
  • 34、既有纵向对比(第一组对比),也有自身对比(第二组对比),还有横向对比(第三组对比),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35、此环节以学生感兴趣的《百家讲坛》为媒介,引用著名文学家苏轼对作者的评价,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作者及相关知识,从而有效、自然、快速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 36、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劝学
  • 37、用金石比喻来对比,说明学习贵在坚持:“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38、知识与能力的目标:
  • 39、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 40、《徽标类图文转换》教学课件(设计1)
  • 41、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面试高中语文教师的1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师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等几个方面展开,现在开始我的说课。
  • 42、此环节以学生感兴趣的《百家讲坛》为媒介,引用著名文学家苏轼对作者的评价,可以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同时,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到作者及相关知识,从而有效、自然、快速地导入新课的教学。
  • 43、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为首句,通过今日所学的感受,写一段论述性的启示。
  • 44、教学设计——思维导图图解《归园田居》(文末附整张思维导图)
  • 45、②生质疑,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明确重点词语和句式,师生互动(5分钟)

  • 46、难点:第二段重点语句的翻译,理解第二段对比论证方法的运用。
  • 47、讨论后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
  • 48、《师说》与《劝学》有关于师生学习的相似的观点,具体分析如下:
  • 49、课文最后,运用朗读体会法,让学生再次朗读体会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突出道德与诚信的重要性。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说一说对:“为什么诚实、信用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体会,简要说明这句话的现实意义,同时学生会明白首尾呼应的手法。
  • 50、另外,我的板书也比较注重归纳记忆技巧,能让同学们很轻松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 (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篇课文。
  • 51、(2)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篇课文。
  • 52、君子: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 53、B.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 54、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理解课文的能力。但是文章内容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学生不能准确体味文中所体现的思想感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学时应注意对背景的介绍,以及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氛围。
  • 55、另外,我的板书也比较注重归纳记忆技巧,能让同学们很轻松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 56、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
  • 57、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 58、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讨论和辩论,说出“学习”新解,剖析“学习”本质的问题。其实是对“为何学习”的回答,加深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思辨性、针对性表达观点。
  • 59、B.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钦(多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