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汉族人,鲁国陬邑人。

  • 1、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 2、翻译:世界上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有很多思想一致的人和他在一起。
  • 3、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 4、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5、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 【论语全文翻译】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 6、【论语全文翻译】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 7、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8、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 9、【论语全文解释】注释: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
  • 10、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祝,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 11、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 12、(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 13、翻译: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 14、(译文)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 15、(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 16、④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 17、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求学;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没什么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耳根顺了;七十岁随心所欲,没有不合情合理的。”
  • 18、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 19、【论语全文翻译】54岁:公元前498年(鲁定公十二年)
  • 20、73岁: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
  •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21、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22、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23、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数之数;数之终。”
  • 24、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 25、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 2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27、④斯:这、此等意。这里指礼,也指和。
  • 28、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 29、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30、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31、(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 32、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 33、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 34、君子和而不同。所谓和,是指心中不去比斗相争;所谓不同,是指每个人的志向都能不一样。天下君子千千万万,大家的心都是人一样,而所学、所立的志向不一样;至於说“小人同而不和”,是因为小人都干坏事,因此说是“同”;喜欢互相争斗,因此说是不和。
  • 35、翻译: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 36、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美也。”
  • 37、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君子的四种道德:“他自己行为庄重,他事奉君主恭敬,他养护百姓有恩惠,他役使百姓有法度。”
  • 38、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 39、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 40、(译文)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当官的人和盲人时,虽然他们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从他们面前经过时,一定要快步走过。
  • 41、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 42、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 43、③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 44、5子曰:“道①千乘之国②,敬事③而信,节用而爱人④,使民以时⑤。”
  • 45、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 46、(译文)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 47、(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 48、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 49、(译文)(孔子)睡觉不像死尸一样挺着,平日家居也不像作客或接待客人时那样庄重严肃。
  • 50、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 51、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 52、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 53、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 54、(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 55、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 56、(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 57、(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 58、忠:旧注曰:近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 59、(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 60、(译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孔子的)门徒去作孔子的家臣,(负责料理后事,)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