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子看来,一个人如果在家里懂得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当他走向社会后,就会尊重上级,优待朋友同事,能以自己的行为促进人际的和谐,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子此言,深得孔子“孝道”大意。他认为,真正具有“孝悌”精神的人,在待人处世上多怀有深厚的情感,这样的人,是不喜欢冒犯上司,也不愿祸害同事的。

  • 1、在训解《论语》的诸多著作之中,《论语集解》居于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从皇侃的《论语义疏》到邢昺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再到刘宝楠的《论语正义》,这些“论语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经典注本,无一不是在《论语集解》的基础上成就。
  • 2、(译文)孔子说:“只听了单方面的供词就可以判决案件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说话没有不算数的时候。
  • 3、37岁: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

  • 4、②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7、在孔子的学说里,“仁’是核心思想和终极的追求,其核心要义是“仁者爱人”。而要得到这个仁。达到”仁”的境界,不仅需要内心的体验,更需要投身现实。当然,不论是思想还是在行动,都必须有个出发点,而有子的这段话,则明确指出,求“仁”应该从孝悌做起。换句话说,就是从孝悌这个根本点出发,推而广之,就能成为仁人君子。
  • 8、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数之数;数之终。”
  • 9、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11、(译文)孔子被匡地的人们所围困时,他说:“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 12、(注释)(1)此章重出。译文参见《八佾》篇第三之第15章。
  • 13、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②比于我老彭③。”

  • 14、(注释)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 15、【论语全文翻译】(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 16、(译文)子禽问子贡说:“老师到了一个国家,总是预闻这个国家的政事。(这种资格)是他自己求得呢,还是人家国君主动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良恭俭让,所以才得到这样的资格,(这种资格也可以说是求得的),但他求的方法,或许与别人的求法不同吧?”
  • 17、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 18、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 19、(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
  • 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20、翻译:读书的人不可不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程遥远。
  • 21、【论语全文解释】①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 22、(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 2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24、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25、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 26、①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 2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28、子贡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喜欢、赞扬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还不能肯定。”子贡又问孔子说:“全乡人都厌恶、憎恨他,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这也是不能肯定的。最好的人是全乡的好人都喜欢他,全乡的坏人都厌恶他。”
  • 29、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 30、孔于周游列国14年,至此结束。
  • 31、季氏派人请闵子骞去做费邑的长官,闵子骞(对来请他的人)说:“请你好好替我推辞吧!如果再来召我,那我一定跑到汶水那边去了。”
  • 32、弟子言偃生。偃字子游,吴国人。
  • 3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35、(译文)闵子骞侍立在孔子身旁,一派和悦而温顺的样子;子路是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高兴了。但孔子又说:“像仲由这样,只怕不得好死吧!”
  • 36、翻译:孔子说:“学了知识之后时常去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 37、1子曰:“述而不作①,信而好古,窃②比于我老彭③。”
  • 38、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39、据考证,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国的一位大夫,做过大司马,在宫廷内乱中被杀,其子木金父为避灭顶之灾逃到鲁国的陬邑,从此孔氏在陬邑定居,变成了鲁国人。
  • 40、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
  • 41、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济富”,这是从儒家“仁爱”思想出发的。孔子的“爱人”学说,并不是狭隘的爱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他又认为,周济的只是穷人而不是富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这种思想符合于人道主义。
  • 42、(注释)(1)臧文仲:姓臧孙名辰,“文”是他的谥号。因不遵守周礼,被孔子指责为“不仁”、“不智”。(2)蔡:国君用以占卜的大龟。蔡这个地方产龟,所以把大龟叫做蔡。(3)山节藻棁:节,柱上的斗拱。棁,音zhuō,房梁上的短柱。把斗拱雕成山形,在棁上绘以水草花纹。这是古时装饰天子宗庙的做法。
  • 43、(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 44、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岁,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 45、④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 46、②十:指数的全体,旧注云:“数之数;数之终。”
  • 47、【论语全文解释】注释:三人同行,一定有我可以学习的人在其中。选取他们的优点跟着做,了解他们的缺点自己注意改正不犯。
  • (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 48、(译文)颜渊感叹地说:“(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 49、(译文)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 50、(译文)国君召孔子去接待宾客,孔子脸色立即庄重起来,脚步也快起来,他向和他站在一起的人作揖,手向左或向右作揖,衣服前后摆动,却整齐不乱。快步走的时候,像鸟儿展开双翅一样。宾客走后,必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张望了。”
  • 51、不潎遗一老,俾屏余一人以在位,茕茕余在疚,呜呼哀哉!尼父!无自律“。
  • 52、(注释)子游:孔子的学主,姓言名偃,子子游。至于:就连,就是,表示提到另一付事。
  • 53、孔子说:“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去做官。”

  • 54、(译文)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要有浴衣,用布做的。斋戒的时候,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与妻妾同房)。
  • 55、6子使漆雕开①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②。
  • 56、译文: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