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鲁迅先生所说:“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1、(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 2、善万物之得时(大好时光)
  • 3、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 4、不知道五柳先生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把这个作为号了。
  • 5、《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 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 6、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 7、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
  • 8、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9、(2)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 10、位于重庆市酉阳桃花源二酉山五柳广场,设置有一雕塑,重200吨,净高9米,底座28米,总高度达18米,陶渊明雕像现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桃花源景区景点之雕像是采用江西省星子县的芝麻白花岗石为原材料,在当地加工而成,总耗材500吨,由江西省星子县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对此进行安装。世界上最高的陶渊明雕像,比陶渊明故乡江西省星子县陶渊明雕像还高出28米,成为二酉山世外桃源文化主题公园的标志性景点。
  • 11、《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12、(1)中无杂树:“中间”。
  • 13、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 14、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理想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社会,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是无法实现的.
  • 15、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 16、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 17、(2)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介词,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 18、如为什么要为刘子骥冠上“高尚士也”?
  • 19、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 空荡荡万事从此戛然而止,对我而言,一声叹息,将伴随着我从此远去。那高高的坟冢对我来说丝毫没有什么作用,既然如此更没有栽树的必要。种墓就让时光和我永恒吧。我生前就不看重名声,哪里又会在乎死后的荣辱呢?人活着太难了,死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陶渊明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我还是用他的《挽歌》追思这位隐逸诗人吧“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20、空荡荡万事从此戛然而止,对我而言,一声叹息,将伴随着我从此远去。那高高的坟冢对我来说丝毫没有什么作用,既然如此更没有栽树的必要。种墓就让时光和我永恒吧。我生前就不看重名声,哪里又会在乎死后的荣辱呢?人活着太难了,死后又是怎样的情形呢?陶渊明永远的闭上了眼睛,我还是用他的《挽歌》追思这位隐逸诗人吧“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 21、如果有兴趣,大家可以续写!

  • 22、当渔夫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又发现了小溪、小山。小山有个小洞口,溪水从小洞口流出。小洞口有亮光,渔夫好奇,顺着亮光往里面看。里面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这又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想进去看个究竟。
  • 23、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
  • 24、余:其余,剩余。
  • 25、酉州古城全长3公里,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展示了800年州府的恢弘气势,是土家族民俗、建筑、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 26、(1)便舍(shě)船:离开。
  • 27、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28、一起聊聊当年或者现在发生的,
  • 29、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 30、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 31、巧妙设计阅读方法,提高整本书阅读效率

  • 32、添加“瓷房子·小瓷猫”微信
  • 33、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 《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宋元民)
  • 34、《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宋元民)
  • 35、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 36、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 37、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 38、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 39、正赶上出使到外地的事情,地方大吏以爱惜人才为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
  • 40、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看见自己家的房子,心中欣喜,奔跑过去。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
  • 41、千百年来,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喜欢这篇文章,且都视之为文章的典范,其感想也颇多。我原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和大家的感触差不多,今天仔细一想,才知道,有些不尽然。

  • 42、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 43、和林逋不同,陶渊明却是出身钟鸣鼎食之家,虽然曾祖父是陶侃,但是到了陶渊明他父亲这代,似乎就已经泯为众人了,最后连个名字都没有留下。
  • 44、✦田园将芜胡不归:田园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胡,同“何”。
  • 45、陶渊明,生于公元352年或365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 46、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 47、时矫首而遐观(时:名词作状语,常常)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
  • 48、“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
  • 49、(2)闻有此人:听说。
  • 50、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 51、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 52、(3)乐夫天命复奚疑(“疑奚”)
  • 53、本记大致在晋亡宋兴之时所作。其时天下混乱,不复有如桃源境之安逸祥和质朴之地,故先生伤世事倾颓,有此嗟叹,借此幻境消心之块垒,抒己之理想,是有《桃花源记》之作。
  • 54、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语言朴素,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结构安排严谨周密,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 55、(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 56、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