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歌从题材上划分主要有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其次还有行役诗、赠答诗等。各自的艺术特点:

  • 1、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 2、《归去来兮辞》作于“乙巳岁”,为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距刘裕建立南朝刘宋政权还有15年,正是东晋末年时局混乱之时。陶渊明时年目睹世道人心,晋祚将移,遂绝有为之念,毅然归隐。
  • 3、鲜美:鲜艳美丽。

  • 4、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 5、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 6、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 7、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岂无他人,念子实多。愿言不获,抱恨如何!陶渊明《停云·其四》
  • 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杂诗》
  • 9、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 10、《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 11、《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 12、原话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意思为饥寒虽然来得急迫,但是违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
  • 13、《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14、杂:别的,其他的。
  • 15、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16、一起聊聊当年或者现在发生的,
  • 17、(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 18、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
  • 19、“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
  • 20、(1)便舍(shě)船:离开。
  • 21、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 22、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 23、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

  • 2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 25、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其五》
  • 26、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 27、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28、缾(píng):同“瓶”:指盛米用的陶制容器、如甏(bèng)、瓮之类。
  • 29、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 30、安得促席,说彼平生。陶渊明《停云》
  • 31、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33、具:通“俱”,全,详细。

  • 34、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 35、千百年来,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喜欢这篇文章,且都视之为文章的典范,其感想也颇多。我原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和大家的感触差不多,今天仔细一想,才知道,有些不尽然。
  • 36、回家去吧!田园快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灵为形体所役使,为什么如此失意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确实走入了迷途大概还不远,已觉悟到现在的做法是对的而曾经的行为是错的。船在水上轻轻飘荡,微风吹拂着衣裳。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 37、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
  • 38、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
  • 39、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载,但一直厌恶虚伪的官场。当时的东晋门阀势力强大,出身不好的人完全没有一展抱负的机会。作者在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一句“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就辞官回家了。
  • 40、《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宋元民)
  • 41、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42、伏羲洞全长约2500米,洞宽10∽25米,高度20∽60米。因洞口顶部一块天然巨石板酷似易经中伏羲龙图的平面图案而得名;
  • 43、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 44、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他们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跟亲戚朋友谈心使我愉悦,弹琴读书能使我忘记忧愁;农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诉了我,将要去西边的田地耕作。有时驾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条小船,既要探寻那幽深的沟壑,又要走过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泉水缓缓流动,(我)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自己一生行将告终。
  •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5、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6、《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 47、原文节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48、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 49、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饮酒·其五》
  • 50、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51、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