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常常是他们不遇时发出的慨叹。诗人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
2023-02-09 13:44:40
5845
- 1、《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2、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这比较符合李白创作此诗的时空背景。
- 3、《独坐敬亭山》的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抬头仰望天空,只见(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 4、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 5、“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 6、《章台柳》——烽火红颜乱世情
- 7、同学们,今天朗读的这首古诗词《独坐敬亭山》,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 8、《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9、《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该是作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2)秋游宣州时所写,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这是他第七次到宣州。译文:
- 10、《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 11、班主任提醒:期中考试孩子成绩下降,家长要从这7件事做起!
12、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 13、译文山中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的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 14、《白头吟》——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
- 15、xiāng kàn liǎng bù yàn
- 16、李白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却遭受排挤,压抑的人对“逝去”、对“消散”都有着特殊的敏感,人事短暂,宇宙永恒,李白引恒久的山为知己,可能是“长安不得见”后,不得已而为之的一种方式了。就算长安招引他,他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随“众鸟高飞”而去了吧!
- 17、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18、李白写《独坐敬亭山》的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 19、众 鸟 高 飞 尽 ,
- 20、这首《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 21、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22、【独坐敬亭山古诗】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敬亭山,其实深含诗人的孤独之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赋予了山水景物以生命力,将敬亭山拟人,写得十分生动,写出了自己无比孤独和怀才不遇的境地,抒发了诗人喜爱祖国大好河山,将要出来为国家出力的愿望!
- 23、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 24、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
- 25、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26、现任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理事、北京家教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市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理事等社会职务。由她改编、播讲的《西游记》《睡前故事》等20多套《小雨姐姐讲故事》系列光盘和由她编著的《怎样给孩子讲故事》《小雨姐姐的快乐配音课》等图书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喜爱。202015和2016年被聘为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的亲子阅读推广大使。每年她还会不定期地在国家大剧院、中山音乐堂等剧场和学校、社区、幼儿园演出《小雨姐姐音乐动画故事会》。
- 27、从疯狂补课到学霸弑师:教育被“剧场效应”绑架引发的惨剧,值得每位家长深思
- 28、李白(701年2月2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 29、小朋友们,在敬亭山,至今仍存有广教寺双塔和古昭亭石坊等诸多古迹,谢公亭、太白楼、李白独坐处等古迹荡涤着历史的回忆。有机会,我们一定要去看一看,游山时在“太白独坐楼”片刻小憩,抿一盅“敬亭绿雪”名茶,一定会感觉灵感顿生、文思泉涌的。
- 30、⑷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31、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32、独坐敬亭山的诗意:鸟儿成群的往天边飞走了,那片孤单的白云,也悠闲的飘得不知去向;只有敬亭山始终立在那儿,与我对望,谁也不觉得厌烦。望洞庭诗意: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忆江南诗意: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晨光照映的岸边红花,比熊熊烈火还要红。春风吹拂的满江绿水,就像青青的蓝草一样绿。怎能叫人不怀恋江南。
- 33、自十年前放还出翰林,李白长期漂泊。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 34、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 35、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唯有)
- 36、zhîng niǎo gāo fēi jìn ,gū yún dù qù xián
- 37、(请点击下面的音频播放本期内容)
- 38、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中的:众:形容词,众多,与后面的“孤”相对。众鸟:群鸟。孤:形容词,孤单,与前句的“众”相对。这里不能理解为“一团云彩”,而是相对于鸟群飞走了,云彩显得孤单、单调。相看:互相面对面看着。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拟人手法,只剩下我和山两个“人”面面相对了。
- 39、《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 40、?“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 41、一群鸟在天空中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悠闲自得。
42、安得仙人九节杖,拄到玉女洗头盆。
- 43、《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作。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扩展资料创作背景: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已岁逾花甲,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的漂泊流离,经历了蒙冤被囚禁的牢狱之灾,经历了带罪流放的屈辱之后,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
- 44、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 45、米小圈的好朋友点“在看”
- 46、《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该是作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2)秋游宣州时所写,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这是他第七次到宣州。译文:
- 47、古诗: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意: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的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了。
- 48、【独坐敬亭山李白】特别鸣谢:爱濛佳美口才表演艺术基地提供场地支持!
- 49、朗读,陶冶情操,升华修养!
- 50、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 51、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52、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 53、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54、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孤寂。曾经的李白畅游山水,来到庐山,看到瀑布便有“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的壮语;游览天门山,看见长江冲破山口,就有“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波澜壮阔。但年迈的李白,看见美丽的敬亭山,却没有了往日的豪情,只能颓废地坐敬亭山边,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
- 55、《怨旷思惟歌》——千载琵琶作胡语
- 56、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 57、敬亭山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区北郊,属于黄山支脉,主峰只有317米,与安徽省境内其它名山相比,敬亭山既无天柱山之险峻,也无九华山之灵秀,更无黄山之奇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