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的时间已有整整十年了。长期飘泊的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1、作者简介:李白(701~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 2、自南齐谢月兆《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 3、望天门山和独坐敬亭山是李白人生不同的阶段写的诗。《望天门山》当是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春夏之交,二十五岁的李白初出巴蜀,乘船赴江东经当涂(今属安徽)途中初次经过天门山所作。《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希望能帮助到你
  • 4、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认为《独坐敬亭山》的写作年代值得商榷。这首诗写于何年,在李白留存的诗稿中并没有注明,而认为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二载只是后人推测所得出的结论。这首诗或许不是作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而是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的可能性更大。
  • 5、【独坐敬亭山古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自南齐谢脁《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唐诗人李白写敬亭山的诗有45首,其中《独坐敬亭山》成为千古绝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④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6、④两不厌:指诗人和敬亭山而言。厌:满足。
  • 7、【独坐敬亭山李白】特别鸣谢:爱濛佳美口才表演艺术基地提供场地支持!
  • 8、李白喜欢宣城敬亭山的幽静与闲适。在这里,他可以悠闲自在地享受生活,放飞情怀,可以心无杂念地闲听松风眠,吟诗赋曲,可以随心所欲地喝酒聊天,宴朋会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不用看谁的脸色。这天吃过饭,李白拿上他的酒葫芦就出门了。他一边走,一边构思一首诗,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敬亭山脚下。此时,秋高气爽,空气清新,他抬头一看,碧蓝的天空里,只有头顶飘着一小片白云,孤零零的,像漂浮在蔚蓝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调皮的太阳,正跟这朵云彩玩游戏,它一会儿躲到云朵的后面,在树林里投下斑斑驳驳的暗影;一会儿又从云朵后面探出头来,在山
  • 9、《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该是作于唐天宝十二年(公元752)秋游宣州时所写,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中寻求安慰。这是他第七次到宣州。译文:
  • 10、孩子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
  • 11、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 12、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13、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扩展资料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 14、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 15、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其中的:众:形容词,众多,与后面的“孤”相对。众鸟:群鸟。孤:形容词,孤单,与前句的“众”相对。这里不能理解为“一团云彩”,而是相对于鸟群飞走了,云彩显得孤单、单调。相看:互相面对面看着。诗人看着山,山也看着诗人。拟人手法,只剩下我和山两个“人”面面相对了。

  • 16、《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
  • 17、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 18、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 19、《dú zuò jìng tíng shān 》(táng)lǐ bái
  • (作者)李白(朝代)唐
  • 20、(作者)李白(朝代)唐
  • 21、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 22、来唤醒你那最真挚的情缘
  • 23、《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
  • 24、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 25、自南齐谢月兆《游敬亭山》和唐李白《独坐敬亭山》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谢李之后,白居易、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施闰章、梅清、梅庚等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遂被称为“江南诗山”,饮誉海内外。抗日战争时期,陈毅将军率部东进,途经宣城即兴吟《由宣城泛湖东下》七绝一首:“敬亭山下橹声柔,雨洒江天似梦游。李谢诗魂今在否?湖光照破万年愁。”。

  • 26、李白看着众鸟、孤云离去的身影,愁绪顿生。他想起了那些渐行渐远的朋友,想起了越来越渺茫的理想和抱负,心里涌起一股无奈和心酸。李白陷入了沉思。他从腰间掏出酒葫芦,喝一口酒,吟一句诗,眼里竟流出两行清泪来。唉!世间的繁华富贵,都和流云飞鸟一样容易逝去,能够长久相守的,就只剩下这座山了。此时此刻,四周空无一人,一片寂静,只有敬亭山静静地陪着自己,聆听他的心事,像一位知音,他们就这样长久地对视着,无声地交流着。这种陪伴和交流让李白觉得自己并不孤独。他不由地感叹:“敬亭山啊,敬亭山,不管我李白是风光无限,还是落魄不堪
  • 27、孩子再不阅读,高考连卷子都做不完!
  • 28、诗中的“闲”是指安闲的意思,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其中的“厌”是指厌弃、厌烦的意思。
  • 29、这两句的意象以“众星拱月”式并置,前句中心词“鸟”是中心意象,加上“飞”字形成一个复合意象,强化动态表现意义。“众鸟”原可以让读者联想到山中闲独坐敬亭山静宁谧的场景,群鸟儿在空山中婉转鸣啼,有一种格外的逸趣,而眼前,众鸟高飞,离人越来越远,“高”字起到一个拓展空间的作用,抬头仰望,空阔的蓝天上,鸟儿在远走高飞,直至看不见。一个“尽”字,增强了此句的表现力度,表现出李白此时的万般惆怅。后句“云”为中心词,与“去”复合,默默的云也在渐渐飘走。而云并非满天白云,原本就只是“孤云”无伴,偏偏还悠闲地慢慢地飘离。诗
  • 30、(请点击下面的音频播放本期内容)
  • 31、《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 32、李白喜欢宣城敬亭山的幽静与闲适。在这里,他可以悠闲自在地享受生活,放飞情怀,可以心无杂念地闲听松风眠,吟诗赋曲,可以随心所欲地喝酒聊天,宴朋会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儿,不用看谁的脸色。这天吃过饭,李白拿上他的酒葫芦就出门了。他一边走,一边构思一首诗,不知不觉,竟然走到敬亭山脚下。此时,秋高气爽,空气清新,他抬头一看,碧蓝的天空里,只有头顶飘着一小片白云,孤零零的,像漂浮在蔚蓝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调皮的太阳,正跟这朵云彩玩游戏,它一会儿躲到云朵的后面,在树林里投下斑斑驳驳的暗影;一会儿又从云朵后面探出头来,在山
  • 33、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
  •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的独坐之景。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表现出了李白在生命历程中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可以说这首诗只有4句,却把孤独写到了巅峰,无人能够超越。
  • 34、《独坐敬亭山》是李白晚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李白的独坐之景。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表现出了李白在生命历程中遗世独立的孤独感。可以说这首诗只有4句,却把孤独写到了巅峰,无人能够超越。
  • 35、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 3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唯有)
  • 37、李白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到宣城时,再也没有昔日友朋如云、迎来送往的场面了,再也没有北楼纵酒、敬亭论诗的潇洒了。他兀自一人步履蹒跚地爬上敬亭山,独坐许久,触景生情,十分伤感,孤独凄凉袭上心头,情不自禁的吟下了《独坐敬亭山》这首千古绝唱
  • 38、李白被这里的幽静吸引了,他顺着山路继续往上走,腰间的酒葫芦叮叮当当地响着,清脆的声音在寂静的山林空谷中回响。越往上走,山越陡,林越静,李白走到一片视野开阔的空地上坐下来。他向四周望去,连绵起伏的山头,远远近近,一个挨着一个,在他面前依次铺开,那层层叠叠的颜色,让他的眼前变得迷离起来。红的是枫叶,绿的是松树,黄的是梧桐,敬亭山的秋天好像一幅色彩斑斓的立体画。
  • 39、《独坐敬亭山》的李白一个人坐在敬亭山上,抬头仰望天空,只见(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
  • 40、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
  • 41、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 42、古诗:独坐敬亭山(唐)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意: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寂寥的长空有一片白云,却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我静静地凝视着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的看着我,好像在互相交流,彼此总是看不够。此时此刻我的心里似乎只有这空空的敬亭山了。
  • 43、?“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 44、前两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的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作了铺垫。
  • 45、【独坐敬亭山古诗】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敬亭山,其实深含诗人的孤独之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和巧妙的构思,赋予了山水景物以生命力,将敬亭山拟人,写得十分生动,写出了自己无比孤独和怀才不遇的境地,抒发了诗人喜爱祖国大好河山,将要出来为国家出力的愿望!

  • 4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47、诗的开头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即李白独坐敬亭山,看到了群鸟高飞的无影无踪,孤云独自而悠闲的慢慢远去。说“众鸟”离李白远去,本来就够伤感,够孤独了。没想到就连“孤云”也离李白远去,且是以李白现在迫切需要的悠闲状态远去。“众鸟”和“孤云”对比,让人觉得仿佛世间万物都抛弃了李白。其内心的孤独感可想而知。
  • “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 48、“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
  • 49、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 50、每周四让我们一起和米小圈背古诗吧
  • 51、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 52、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 53、李白(701年2月28日-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12年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
  • 54、《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 55、一首诗词、一个故事、一首歌曲、一段佳话。在唐诗宋词中感受古典诗词之美,在诗经乐府中体味旷达的人生。点击下图即可跳转小程序,在(课程)中查看订阅收听。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