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前途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陶渊明《杂诗·其五》

  • 1、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 2、(成语): 归去来兮
  • 3、玛吉阿米——仓央嘉措之歌·竺子

  • 4、(2)闻有此人:听说。
  • 5、小说的特点是要有三要素,可以说小说三要素是评价一篇文章是否是小说的最好标准。
  • 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 6、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 7、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 8、《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在一生转折时期做的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表达归隐意识的巅峰之作。
  • 9、不足:不必,不值得。
  • 10、《桃花源记》开端于一个渔夫为了改善生活,希望多打点鱼,为此划船走了很远的水路。正因为此,让渔夫迷路了!
  • 11、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
  • 12、【桃花源记陶渊明】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 13、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 14、(1)中无杂树:“中间”。
  • 15、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
  • 16、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 17、《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宋元民)
  • 18、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 19、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 20、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
  • 21、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
  • 22、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
  • 23、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24、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25、临“三希”: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唐人摹本)
  • 26、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园种桃者。
  • 27、出自晋代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译文:回去吧!田园都将要荒芜了,为什么不回去呢?)
  • 28、《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宋元民)
  • 29、《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 30、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 31、具:通“俱”,全,详细。
  • 32、人民教育出版社网《桃花源记》写作背景
  • 33、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 34、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 35、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36、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 37、《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
  • 38、如桃花源中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道,而渔夫为什么要亲自向郡守报告?
  • 39、千百年来,无论是哪一个阶层的人都喜欢这篇文章,且都视之为文章的典范,其感想也颇多。我原来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和大家的感触差不多,今天仔细一想,才知道,有些不尽然。
  • 40、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时用“乃瞻衡宇,载欣载奔”这两句来描写衬托自己辞官归途中的喜悦心情。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家,心中欣喜,奔跑过去。扩展资料:这篇辞赋,不仅是陶渊明一生转折点的标志,亦是中国文学史上表现归隐意识的创作之高峰。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 41、【桃花源记陶渊明】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 42、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 43、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 44、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 45、《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 46、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 47、玛吉阿米——仓央嘉措之歌·竺子
  •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 48、《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 49、故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富于幻想,又极富逻辑。
  • 50、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 51、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 52、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交替时期,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统治集团疯狂压榨,百姓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拥有“大济天下之志”的陶渊明,在政治理想实现无望之后,避于田园,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但对于现实的不满无时无刻不烤问着他的良知,政治理想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在苦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只有借助文字,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用一个理想的美妙社会——桃花源,来对比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进行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 53、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计划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问桃花源路的人了。

  • 54、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55、你是我今生最美的修行·白落梅
  • 56、伏羲洞全长约2500米,洞宽10∽25米,高度20∽60米。因洞口顶部一块天然巨石板酷似易经中伏羲龙图的平面图案而得名;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