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陶渊明《命子·其六》

  • 1、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 2、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 3、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 4、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 5、(2)晋太元中:“年间”。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6、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7、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 8、少时壮且厉,扶剑独行游。
  • 9、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 10、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 11、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 12、好读书,不求甚解。
  • 13、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1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15、《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 16、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 17、安得促席,说彼平生。
  • 18、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 点击上方“吾读有偶”可以订阅或搜索作品哦
  • 19、点击上方“吾读有偶”可以订阅或搜索作品哦
  • 20、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 21、俨(yǎn)然:整齐的样子。
  • 2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2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 24、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 25、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 26、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 27、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 28、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 29、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30、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理想的社会是:没有阶级压迫剥削、没有掠夺战乱、人人劳动,和乐富足而宁静淳朴的社会,这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和寄托,是无法实现的.
  • 31、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 32、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 33、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34、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 35、一起聊聊当年或者现在发生的,

  • 36、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 37、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38、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 39、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并不存在,桃花源是虚构出来的。《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但是关于桃花源的来源有三说:陶渊明家乡庐山的某一座山谷中地处庐山大汉阳峰下,总面积约一万多亩,"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素有"世外桃源"的美称,景观特色以幽谷风光取胜,历来被认为是陶渊明名篇《桃花源记》创作原型所在地,安徽古徽州的黟县。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世界文化遗产地—黟县,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湖南省常德市桃
  • 40、桃花源广场占地6万余平方米,是武陵山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在这里,动可舞摆手欢歌,静可觅木叶情韵。
  • 41、《桃花源记》的作者陶渊明生活于我国的晋朝与宋朝交替之际,当时的政治非常黑暗,常年征战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为了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们自由安乐生活的世外桃源景象,在文章中不但寄托了陶渊明先生的社会理想,而且也反映出了当时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摆脱封建统治的剥削和贫苦生活的愿望。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对于当时来说是非常不现实的,但是它能够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明显衬托出了现实社会的黑暗,表现出了作者对于现实世界的批判态度,表达了当时的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
  • 4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 4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44、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45、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 46、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 47、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
  • 48、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 49、药石有时闲,念我意中人。
  • 50、相反,如果一开头就是“山在虚无缥缈间”,读者就会感到隔远。作品的感染力也就会大打折扣。“不足为外人道也”及渔人返寻所志,迷不得路。
  • 51、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 52、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