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安帝隆庆四年到恒玄手下做事。第二年冬天因母亲丧,又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晋安帝元兴三年陶渊明再度出仕,做了刘裕的参军。
2023-02-11 08:40:17
7260
- 1、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尽,完,没有了。
- 2、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3、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交替时期,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统治集团疯狂压榨,百姓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拥有“大济天下之志”的陶渊明,在政治理想实现无望之后,避于田园,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但对于现实的不满无时无刻不烤问着他的良知,政治理想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在苦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只有借助文字,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用一个理想的美妙社会——桃花源,来对比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进行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 4、避世不独商山翁,亦有桃园种桃者。
- 5、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无遗。陶渊明《归鸟·其二》
-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7、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8、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陶渊明《杂诗》
- 9、颜体楷书集字(桃花源记)
- 10、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 11、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 12、刘裕还为了更加提高自己在国人中的威信,于公元416年挥军北伐,亲征后秦,并于第二年攻占了长安,后秦告亡。而此时刘裕的“篡晋”野心,也勃发出来了。在刘裕匆忙回京后,便于公元418年的年底,派人缢死了晋安帝,扶持了一个傀儡皇帝——即晋恭帝司马德文。至此,晋之朝政完全掌握在了刘裕手里,离其“篡晋”仅一步之遥。
- 13、《桃花源记》是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 14、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15、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 16、玛吉阿米——仓央嘉措之歌·竺子
- 17、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陶渊明《时运·其四》
18、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 19、杂:别的,其他的。
- 20、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21、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 22、原文节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 23、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 24、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25、果(古义:实现;今义:果实,结果)
- 26、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27、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28、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四》
- 29、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 30、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 31、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
- 32、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
- 33、故事结构紧凑,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富于幻想,又极富逻辑。
- 34、鲜美:鲜艳美丽。
- 35、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 36、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 37、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陶渊明《命子·其六》
38、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陶渊明《杂诗》
- 39、当渔夫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又发现了小溪、小山。小山有个小洞口,溪水从小洞口流出。小洞口有亮光,渔夫好奇,顺着亮光往里面看。里面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这又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想进去看个究竟。
- 40、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 41、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陶渊明《饮酒·其四》
- 42、《桃花源记》开端于一个渔夫为了改善生活,希望多打点鱼,为此划船走了很远的水路。正因为此,让渔夫迷路了!
- 43、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 44、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陶渊明《饮酒·其四》
- 45、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 46、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47、“林尽水源,便得一山”说明了桃花源位于水源处,暗示桃花源是生命的源头,是希望的所在,而闪烁出忽明忽暗的微光的山洞把桃花源渲染的更加神秘,渔人沿着山洞前行数十步之后发现山洞的另一头别有洞天,赋予了桃花源神秘的浪漫主义色彩,仿佛在暗示我们桃花源其实是一个虚拟的理想世界,并非客观存在的。在桃花源内,“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这些描写都充分展示出了桃花源内恬静安乐的生活场景,这与外部世界士族势力猖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一切都仿佛是在做梦一般,充
48、在陶渊明归隐的这段岁月中,晋末朝政内部仍是倾扎争斗、矛盾重重的。社会上也因战乱不止,而更加民不聊生,以致动荡不安。时有起义军首领卢循,率军自岭南北上。而后,其部将徐复道攻下江州。卢循则进攻建康(东晋首都,今南京)不成后,西退而占领了寻阳,但在遭到晋将刘裕的追击下,又败退回到岭南。这场战役,使江州及寻阳一带,广受战祸的累及。
- 49、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矰缴奚施,已卷安劳!陶渊明《归鸟·其四》
- 50、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51、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 52、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陶渊明《饮酒·其五》
- 53、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54、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55、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 56、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 57、作者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58、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
- 59、如为什么要为刘子骥冠上“高尚士也”?
- 60、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