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给我的人生启示
2023-04-11 10:32:16
8401
- 1、首先要从人群中找到认知高的人本身就很考验你的认知。其次所谓物理上的接近就是要从时空上拉近你和高认知人群的距离,你要看得见他们的音容笑貌,人与人之间互为镜像关系,能看见很重要,能看到或许就能帮助你在面对未来不确定的时候,走得更笃定一些。最后模仿、重复更高级的认知,你要主动走进优秀的人身边,你或许会对自己有不够好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感受可能不太好,但是可能正是这种不太好的感觉会帮助你找到自己和优秀的人的差距。试着去模仿、重复更高级的认知,刚开始你会有不安,会有恐惧,这都是正常的。但是当你能用更高级的认知独立完成
- 2、王阳明认为“行”应该“事上练”,王阳明指的“行”也有两个层次的意思,一是王阳明认为意念发动的那一刻即是行,二是王阳明认为人认知到位,只要笃行,等待时间的回报。
- 3、王阳明心学具有多方面意义,既是形上哲学又是人生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认识论又是实践论,既是修身论又是功夫论,而核心却是人生哲学,教人如何做人,如何成人成圣。
- 4、人生启迪:人如果不能看清自己,就容易骄傲自满。心中若装满了骄傲,便很难听取忠告,吸取经验教训,长此以往只会固步自封、止步不前。自知不明的人往往昏昏然、飘飘然,摆不正位置、找不准人生支点,驾驭不好生命之舟。怎样自明?就需要做好对自己的省察,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王阳明说,就算笨拙的人,如果能做好省察,那么愚蠢也会变成聪明,柔弱也会变成刚强。人贵有自知之明。
- 5、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遭廷杖、下诏狱、贬龙场、功高被忌、被诬谋反,受尽了命运的折磨,放在平常人身上,可能终日抑郁寡欢。但是王阳明却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在龙场的时候,跟着他的随从都相继病倒,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
6、再比如,你手里有些权利,亲戚请你帮忙走后门,你会怎么做?你会碍于情面以权谋私,还是会秉公办事,得罪亲戚呢?
- 7、第一:王阳明心学让我确立了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当今社会道德滑坡、唯利是图、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第二:王阳明“心外无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论高扬主体性,启发了明清之际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民主启蒙思潮。第三:王阳明心学提出“多元和谐”文化观,也是从孔子的“和而不同”王阳明的“折衷朱陆、会通佛老”的思想方法受到启示。第四:阳明心学知行合力行实践的精神为我们坚持实事求是启示的。
- 8、王阳明的心学正是让我们看到了,心本来具有的不可动摇的力量。
- 9、李白诗云:“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更是心学的实践楷模,一生致力于成人成圣,最后功德圆满,成为传统社会公认的“三立”完人和圣贤。因此,王阳明心学不仅有着理论价值,而且有着实践功夫,还有着人格魅力,即使在现代社会,对于每个人的人生及其修身养性,仍然具有许多重要启示和积极的指导意义。
- 10、不慈不孝,这是我的良知所厌恶的。
- 11、当年王阳明被贬龙场,龙场在当时就是一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偏僻很,可以说是流放,发配,估计皇帝是不想再看见他了,只是留了一条命罢了,一般当官的人遇上这种事估计就走到头了吧,再也提不起精神来了。可是王阳明没有,他心中有个念头,那就是要成为圣人啊,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反而踩着垃圾登高了,他坚持修身,主政,做出了一番成就,使一方民众安居乐业,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 12、可能领导让你用特殊方法搞定客户时,觉得领导信任你,事情办成了,得到了领导的奖赏你还很得意,觉得自己聪明,在公司有前途对不对?
- 13、人生启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寻烦恼,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这是内心装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处处受其牵累。摆脱这些,就是王阳明所说“减”的功夫。减到最后呢?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简单的,因为是轻快的,洒脱的。
- 14、正如金刚经经典名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活在当下,追求本真,无所得,则无所失,有所为,则必有所为。
- 15、知行合就是要在思想源头上树立善的理念,清除恶的念头,在一念发动时即能为善去恶,“我今说个知行合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16、——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 17、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 18、从为己到克己再到成己,这是一个人的人生慢慢走向佳境的过程。
- 19、人生启迪:王阳明认为,做每一件事都要符合良知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心中的浩然之气壮大起来,再遇到其他事情就更能以良知为指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中庸境界。由此看来,要养浩然之气,就要做正直之人,诚实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日积月累,不断壮大。浩然正气,是人的精神脊梁,抵御歪风邪气的屏障。
- 20、按心兵不动,如止水从容
- 21、大部分人在逆境面前都会自甘堕落,内心早已对自己持否定态度,他们越在乎成败和得失,就越陷入逆境无法自拔,久而久之就真的变成了失败者。
- 22、心学主要讲求:致良知!心中有善恶观,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其实当年明月说得好,在当今社会有很多无奈,外圆内方很有必要,只要不违背自己良心可以圆滑、灵活。还是建议你多联系王阳明赣南平匪、平叛朱宸濠的经历可以帮助你理解。希望能帮助你。
- 23、不急不缓,淡定悠闲。事再大也举重若轻,事再多也有条不紊。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这就是从容的活着。
- 24、这段解释正是王阳明心学思想赤裸裸的体现:凡事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原因并且修正,就能让对方也改邪归正,符合自己良知的要求。
- 25、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26、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
- 27、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 28、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 29、西藏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
- 30、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 31、每一个人从小到大,仿佛都不能随心所欲,都不能完全满足,因为人的欲望假如不自我控制的话,是不断增长和扩张的,就是所谓贪得无厌吧。正如王阳明所说,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就是理,也是良知。知而不为、知而妄为令一部分人得到好处、占到便宜,然而内心时常会被自己的良知所谴责;知而为、知而自律令许多人吃亏、上当,然而内心会平静、敞亮。
- 32、知行合是王阳明 心学的中心思想。和儒家学说的知之谓知之,不知谓不知,是知也。惟精惟允执厥中。相吻合。以天人合一的比喻,知行合一的精神,使人们懂得更加完美的人生规迹。
- 33、阳明先生心学的主要观点是“心即理”,这是心学的奠基石。在此基础上提出“知行合一”、“事上练”、“良知”、“致良知”。龙场悟道后,阳明先生已勘破人心世事,提出了著名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恶有善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心学总纲。在面临死亡时,坦然说出“我心光明,夫复何言”!
- 34、王阳明最值得现代人学习的就是,把追求功名利禄到心收回来,多关注自己内心的修养。
- 35、我们做功,但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捷便易啊!
36、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都消灭了,光光只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
- 37、人生启迪: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真诚、真挚、真君子。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 38、有恶人自然有就恶行,在我们遇到的恶行中,毁谤是最流行也最让人无法忍受的一种。有弟子疑惑地问王阳明:“《论语》中说,孔子也经常受到诽谤,孔子可是完美无缺的大圣人,怎么会受到诽谤?即使真有,难道圣人就不能避免吗?”
- 39、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 40、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是“心学”集大成者,其核心思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对后世影响深远。在这个深邃精微的哲学体系中,笔者仅从心身关系的视角来探寻、体悟其思想精髓,以期从中获得对实践更多的新启发。
- 41、第知行工夫中“行”的根本目的,是要彻底克服那“不善的念”而达于至善,这实质上是个道德修养与实践的过程。
- 42、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心即理”和“知行合一”。
- 43、他的观点是格物致知,看法和庄子有点相近,就是说万物皆有灵性,每一个动植物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之所以你看不透他们这些动植物的想法,只是因为你没有用心去看,或者说你用心的时间不够。所以说你只要认真的去倾听,认真的去观察万物,每一个东西他都有他们自己的思想,所以王阳明曾经对着一棵柳树一直坐了好几天,最后他想通了柳树的想法。
- 44、生活意义缘起于何处,或许这就是人类的终极性问题。生活在500多年前的明代大儒王阳明,其一生正是在百死千难中上下求索,并且最终他确信自己找到了这一问题的答案。
- 45、试着放下一些遥不可及或者成为过去的事物或人,让自己活在当下,王阳明讲过:“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过去未来事,思之何益?徒放心耳。”意思是,只要常存养此心,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这就是做学问。那些已经过去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那些还没到来的事,想它有什么益处吗?这样胡思乱想,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家庭生活也是如此,要活在当下专注眼前的事情,没必要胡思乱想,而且也没必要计较得失,尤其是跟家里人。
46、“我心光明,亦复何言?”这是明朝著名哲学家、政治家和心学大师王阳明临终前说的一句话。第一次听见时,即深为震撼!尔后,更是一次又一次的在我耳畔回响,一颗光明磊落的心,无惧世上的一切不公,不为世间的福祸而担忧。我心光明,是多么有力量的4个字。
- 47、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48、静时存养,动时省察
- 49、人生启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心才能得以调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与世间的事业。
- 50、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 51、嘴巴闭关,身体力行
- 52、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然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 53、人生启迪:孝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没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没有真心实意的爱。在孝敬父母时,我们要发自内心,真心地为父母做事,用一颗真正的孝心让父母开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尽到孝道了。
- 54、在王阳明看来,致良知的目的是内圣外王。如果说良知是先天的道德价值理念,那么致良知就是修身理念与行为、过程与结果的集合,以达到内圣外王的目的。
- 55、心即天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天理。不合于天理,就是存有私心。
56、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北京:线装书局,20
- 57、这个道原本无穷尽,问得越多,精微处就越能显现。
- 58、可王阳明对此有极大的质疑:求索来的道理,真的适合自己吗?纵然格出“理”来,我心能接受吗?难道真要我去吃动物,甚至吃人,而且还自然而然?实际上,阳明心学是对朱熹理学的拨乱反正,它掀翻理学这座大山的第一步也是最根本的一步就是对“格物致知”的重新诠释。
- 59、学习应该返身自省。如果只去指责别人,就只能看到别人的错误,就不会看到自己的缺点。若能返身自省,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指责别人?
- 60、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 61、人生启迪:王阳明的心学尤其注重个人自身的道德修养,认为“良知”作为人内心的是非准则,具有知善去恶的能力,人们能够凭借它去辨明是非善恶。也就是说,一个人发自内心的道德修养,会影响他的言语、行为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小则影响他在利益与仁义之间的取舍,大则影响他的人生道路是荆棘坎坷还是一片坦途。
- 62、认知即是指你什么时间框架去思考问题,人用不同的时间框架去看世界,你所能看到的世界完全不同。例如,从长期来看,终身学习未来大概率是重大利好的事情。但是从短时间框架来看,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你要克己复礼,你要比其他人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习上。你还跟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交流,不断发现自己不够好,发现自己不够好并不是一个很好的体验。那么学习这么痛苦,为什么还是有人坚持学习,因为学习这件事短期虽然利空,但是长期来看,重大利好。
- 63、王阳明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面对科举失意,他能“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 64、人生启迪:人的一生难免有很多遗憾,其中最大的可能莫过于“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有一天我们募然发现,父母已两鬓斑白,此时才孝敬他们,我们会错过无数时机。甚至当双亲已离你而去,才幡然悔悟,却已尽孝无门,这将成为永远无法弥补的憾事。
- 65、王阳明王阳明全集:北京:线装书局,2012:
66、王阳明思想不止影响当代更是福泽后人,有助于我们恢复民族文化自信心;从个人角度来说,王明阳强调的“致良知”,可让人“此心光明,夫复何言”,这也正是现代人在高压力状态下的心理疏导所需。
- 67、书香满边疆,文苑开警营
- 68、“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 69、反观自身,自我提升
- 70、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 71、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
- 72、我知道,你在看哟~↓↓↓↓
- 73、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 74、知道轻浮傲慢处,便是良知。除去轻浮傲慢,便是格物。
- 75、太多的欲望左右了自己,便成为一个“逐物”之徒,一颗心灵被各种欲望控制之后,想的是这些,做的是这些,高兴的是这些,失落的也是这些。得之,心为之兴奋;失之,魂为之沮丧。付诸行动当然是为了追求这些,身体安得不忙?日思夜想的当然是这些,心性安得不乱?
76、我们不去评判这个准则是对是错,我只想说的是,阳明心学给我们提供了另一个价值标尺,那就是“良知”。
- 77、王阳明就解释说:“舜常常自以为是最不孝的,因此他能孝;瞽叟常常自以为是最慈祥的,因此他不能慈爱。瞽叟只记着舜是他养大的,而如今舜为什么不让他快乐?他不清楚他的心已被后妻迷惑而改变了,还自以力能慈爱。因此他就更不能慈爱。舜总是记着小时候父亲是多么爱他,而如今之所以不爱,是因为自己不能尽孝。舜每天想着自己不能尽孝之处,因此他就更加孝顺,等到瞽叟高兴时,他只不过是恢复了心中原本就有的慈爱的本体。所以,后世之人都称舜是一个古往今来的大孝子,善叟也就变成了一个慈祥的父亲。”
- 78、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 79、通过阅读这本书,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悟,在此有三点心得体会分享给大家。
- 80、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 81、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是那一团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所谓汝心,却是那能视、听、言、动的,这个便是性,便是天理。有这个性,才能生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 82、【王阳明心学给我的人生启示】二来,修心是根本,外面所有的一切都只在人的心中,都是内心创造出来的,不能舍本逐末。
- 83、人生启迪:一个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须不断学习。王阳明认为,在学习中问的问题越多,他的学问就会越加精细。而想问得多,就必须拓展、深入下去,这就需要勤奋。没有勤奋,想成就任何事业都几无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辉夺目的事业背后,都是一个艰苦探索和辛勤劳作的过程。
- 84、王阳明心学的重要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自律。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平和,则心无挂碍,坚守内心,不为物欲所控制,才有可能悟到人生大境界。
- 85、不慈不孝焉,斯恶之矣。
86、人生启迪:自省是一次自我解剖的痛苦过程,就像拿刀亲手割掉自己身上的毒瘤,需要巨大的勇气。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不难,但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它,却不容易。懂得自省,是大智;敢于自省,则是大勇。割毒瘤可能会有难忍的疼痛,甚至留下疤痕,却是根除毒害的唯一办法。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和月食,人人都看得见,但是改过之后,就能得到人们更大的尊敬。
- 87、人的烦恼通常都是自我寻找来的,只有节制欲望,让自己在欲海中脱身,才能破除杂念,让心灵沉静下来,去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王阳明身后500年来,很多名人都把其心学当做精神导师,比如张居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雪岩等等,从中感悟、运用实践中区,心学最高的价值就在于,它不是高深的概念,而是简便易行的哲学。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多听听王阳明的心学,有助于获得心灵的沉静、人格的善良、精神的强大!
- 88、王阳明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到了嘉靖元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 89、【王阳明心学给我的人生启示】人生启迪:获得成功的办法有很多种,不论是哪一种,哪怕是最简单、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无法在空想中实现。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动中才能发挥作用。为学如此,处世亦如此。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在身体力行上下功夫。要想保持成功,则需要德行作为底子。德行合也是一种知行合也是一种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 90、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 91、人生启迪:傲,不过是因为一份我执。人们为什么要亲近一个我执太深、戾气太重的人?无人亲近,又怎么生存、做事?更重要的,我执是一条深深捆绑着自己,让自己画地为牢、坐井观天的绳子,使自己沦陷在暗无天日、走不出去的苦之深井中,还误着自己。
- 92、事事追求学思践悟。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就要做到先知后行、既知且行。知就是学习,行就是实践,知而不行,是为不知。人的一生在不断探索自然规律,改造客观世界,追求幸福生活,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实践实践再实践,使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符。这让我想到了一个人——陶行知,其名体现了认识论观点,以知见行,以行促知,知行合行知一体,真正做到学思悟贯通,知信行统将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转化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重要驱动力,为完成好第一代移民警察的使命任务而不懈奋斗。
- 93、要想做到“此心不动”,自身除了要有先天的强大定力以外,还得通过后天不断地修炼来强化内心。
- 94、年龄越大越明白:使人有乍交之欢,不如无久处之厌
- 95、用心去行理,用理去做事,用事变成光,光就是知行合一。
96、主宰处:医学目的具有多层次性
- 97、人生启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砺。唯有靠世间种种难处的磨,乱心才能得以调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现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强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够做到厚德载物,便不会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与世间的事业。
- 98、熟悉乔布斯的人都知道他曾去印度修行,也曾想去日本学禅。一位大师对他说,修行就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乔布斯才决定留在美国并开创苹果公司。在谈及自己的成功时,乔布斯一直强调“跟随自己的内心”。
- 99、在龙场悟道之后,王阳明写了一篇文章,告诉自己的弟子,做人和心学之要,这可以说是龙场顿悟的主要内容。在文中,王阳明告诉弟子的四种做人之要。第一是立志:人生首要的任务是立志,因为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王阳明说,就算是那些工匠,其技能的练成也要以立志为根本,更别说更大的事业。第二是勤学:聪明也许不需要勤学,但是智慧和大成就必须从勤学苦练中来!从知行合一思想的角度来说,知伴随的是行,而行是人的社会实践的行为,这个行为伴随人的一生,就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