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两个人步调一致,组成了少数人的小集体,因为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未免就要动歪心思,干坏事,于是引申为蝇营狗苟,结党营私。
2023-03-27 03:16:00
9167
- 1、生活够用就好,人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价值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灵性!
- 2、《朱子治家格言》:“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 3、责任心从哪里锻炼?孝道。
- 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5、这里很明显,孔子认为,所有小人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为什么?小人,被一个“我“所牵制,他自己的行为、见解,都不过是那个“我”的造作,永远和那“我”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因此,这种内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广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样,所有人的利益都为“我”而来,诸如此类的。
- 6、唐太宗接受纳谏的例子!
- 7、在孔子的时候,“周”字写法是“田”的四个方格里各有一个大点,表示 “封田分地”的王室贵族权利所属,那不但不是“公共利益”、反而是非常私有的特权利益;而“比”字的写法是两个并列下跪的人,表示的是社会地位的等级比较低,跟私利结营无关。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就是:君子享受封田有分地、不是给人下跪的;小人是给人下跪的、不给封田也不给分地。 讲的是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特权利益。
8、这章的根本就两字:“周”和“比”。何谓“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周”,甲骨文里是“田”里有四点,表示把田里都种满了,因此就有周遍而没有疏漏的意思。
-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10、有贤德的母亲、贤德的女子,后世才有人才
- 11、原意:“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指:“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 12、【君子周而不比下一句】孔子用“周”与“比”来概括君子之交与小人之交的根本区别,来规定有道德的人应当遵循的交友之道。“周”与“比”之间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是以坦诚、友好、善意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而不是以个人好恶为标准来选择交友的对象,搞小圈子。孔子主张与人为善,成人之美,他说,君子对于天下人,不固定对谁亲,也不固定对谁远,只要是有义的人,都要同他亲近(见《里仁》)。这就是说对众人一视同仁,不论他是不是同乡,不论他是否有权势、财富、地位,也不论他是否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要不是坏人,都应当竭诚以友善的态度与之相处。
- 13、因为你君子作为一个领导,就好像一个老师,他看小孩子,看同学们学习好的我很喜欢,学习差的我更要帮助,对吧?你懂礼貌的懂事的孩子,我很喜欢你;调皮捣蛋的,我更要去教导你。这个就是周而不比。
- 14、不归按:论语一书,语及小人,多与君子为对,其义约有两端,一谓无位之人,一谓无学、无德之人,即鄙陋之人,然自称鄙、固者,或为谦辞。此文「小人」,则在位而无德者也。论语言及君子、小人之别,皆就群体中为说,盖君子或因天下无道而隐居,以求其志;而小人即穷居亦不能隐也。小人因无恒心,故亦无志可求。二者之区别,在公私之间,君子非无私心,然当公益与私利发生冲突时,能遵从公益;小人亦非全然漠视公益,惟当私利与公益产生矛盾时,遵从私利而已。
- 15、此章之义,与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近,可参彼注。
- 16、君子是文化教养流露于外的行为方式,是内心生发向往美好的价值取向,小人与之形成对比。
- 17、一言一行都是心的反射,讲错话,做错事,病根还在心态不对
18、《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 19、原意:“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指:“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 20、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君子不会预先设定一个框框,戴有色眼镜甚至脚镣去知去行,只会从当下的现实出发,全面地收取所有的材料,对所有材料“不相“之,这些材料,包括社会的所有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精英面首到面首精英,从生老病死到奸淫虏虐,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 21、把本节译成白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 22、假如什么时候都是看成绩、看功利,更重要的心灵,反而很难看到!
- 23、《诗经》三百零五篇,用一句话概括它的全部内容,就是:思想纯洁,没有邪恶的东西。
- 24、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
- 25、君子周,是君子所有选择中最优的选择,根本无需去比;君子如果能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大多数人都支持他,政权稳定,为什么还要与人勾结?没必要多此一举。
- 26、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
- 27、孔子在《论语》当中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从这里我们就看出,君子跟小人修养的差异在哪里。其实“周”、“比”,主要就是公跟私的关键点、义跟利的关键。包含周跟偏,“周”就代表君子以大局为重,时时会考虑周到、考虑整体;但是小人偏心、偏袒、姑息了,就会造成这些现象。古人在注解当中这个“周”的体现,也是他的行为都是符合忠、信;“比”就是阿党营私。“义不比党”。
28、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
- 29、孩子在富贵当中,假如没有很好的教育,太容易堕落了!
- 30、孔子倡导的是仁义,是安贫乐道,只有君子才能合乎这样的道德标准。
- 31、孙中山:欧洲的科学发达、物质文明的进步,不过是近两百多年的事。讲到政治哲学的真谛,欧洲人还要求之于中国
- 32、过去的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 3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 34、感悟: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 35、能知足者,天不能贫。能无求者,天不能贱
- 36、法缘慈悲,法指真相,证悟诸法本空,众生就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假象,当体即空。只是众生迷惑不知,执著五蕴为我,从而虚妄造业,冤枉遭受果报。圣人依法慈悲众生,令其离苦得乐。
- 37、在生活中渐渐的把欲望减轻、节制,这才是我们学习最重要的受用处!
38、孔子这句话,真是深刻,发人警醒啊。
- 39、果报是通三世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 40、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 4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决定不会因地位而产生骄傲、奢侈!
- 42、《论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43、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
- 44、周:多种解释,亲和、调和、普遍等。这里的周应指普遍的意思。能照顾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
- 45、答:意思: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 46、君子的团结合作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君子的内心是互惠、互利、共赢的思想,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能够自他相换,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名誉;小人也有可能团结合作,但是是表面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内心是对立竞争的,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名誉。
- 47、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周,就是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比,就是抛弃道义原则,为图私利互相勾结。
48、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君子就像是一个圆圈的圆心一样,他们对待人没有任何的偏袒,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离。
- 4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出自】决定不会因地位而产生骄傲、奢侈!
- 50、现在所有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国与国的冲突,唯有用教育改变人心,才有可能解决
- 51、译文: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 52、《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 5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54、而北宋后期,保守党与改革党之间的斗争,已经上升到比而不周的境地了。国之将倾,由此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