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谈当中会跟人家闹不愉快、起冲突,还是要反省自己的态度不妥当!
2023-05-11 18:32:28
1513
- 1、这里很明显,孔子认为,所有小人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为什么?小人,被一个“我“所牵制,他自己的行为、见解,都不过是那个“我”的造作,永远和那“我”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因此,这种内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广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样,所有人的利益都为“我”而来,诸如此类的。
- 2、年轻人还没付出,就已经很安逸、懒散就麻烦了
- 3、”君子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是孔子所言。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 4、从百度上查的。原来我也研究过这个人。
- 5、我们所有遇到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招感来的,怨不得任何人
6、如何“比”喻与“比”肩?
- 7、纸张是蔡伦发明的,蔡伦生于东汉,公元88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有六百多年。毛笔是秦国的大将蒙恬发明的,蒙恬是秦国人,生于战国末期,公元前259年,距离孔夫子的春秋时代,还是差了三百多年。
- 8、明白是不善的,就赶紧修正,决定不恒顺自己的错误,不恒顺自己的欲望
- 9、治理国家、家庭的重要原则、方法!
- 10、关于比卦,还请正平老师解读一下。
- 11、君子不计小人仇是君子就是指宽宏大量有涵养的人,不去和小人,就是追求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落井下石等的这一类人一般见识
- 12、把本节译成白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
- 13、一个国君、领导者做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考虑,念念为老百姓、为底下的人着想
- 14、(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 15、除德、位,可否用眼光的長短、心量的疏闊、認知的清濁來衡量一下君子與小人呢?
16、《论语》:温故而知新
- 17、孔子对西周思想的一个发展或者贡献,就是突破等级身份,从道德层面上来思考君子和小人。
- 18、“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非常相似。
- 1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短短的十二个字,孔子竟然讲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所谓“微言大义”,在孔子他老人家看来,君子和小人之间,就是“周”和“比”的不同。要理解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必须搞清楚“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
- 20、(注释)①周:普遍。②比:偏私。
- 21、《论语》:吾与回言终日
- 22、(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经过学习才知道的人是次一等,遇到困惑才学习的人是又次一等,有了困惑而不学习的,这是最下等的人。)
- 2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短短的十二个字,孔子竟然讲清楚了“君子”和“小人”的分别。所谓“微言大义”,在孔子他老人家看来,君子和小人之间,就是“周”和“比”的不同。要理解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我们必须搞清楚“周”和“比”这两个字的意思。
- 24、人贵在有志,“人之有志,如树之有根”
- 25、君子与小人是政治意义上的人群之分,而非现在所指的道德层面上的区分。
26、治理国家、家庭的重要原则、方法!
- 27、在组成合体字时表达字义是完全不同的。
- 28、“先行”,“从善”,成为“后从”之榜样,这是君子所为。择善而从,先行而后从。
- 29、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非常不幸地生在了一个“没有纸也没有笔”的时代。他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 30、这些事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
- 31、这里很明显,孔子认为,所有小人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为什么?小人,被一个“我“所牵制,他自己的行为、见解,都不过是那个“我”的造作,永远和那“我”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因此,这种内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广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样,所有人的利益都为“我”而来,诸如此类的。
- 32、在心里面先盘算好自己的利益,盘算自己的名声,跟人家合作也只是暂时的,互相地利用。没有合作的话有些事情做不成功,所以说他们也是为了利益才能走到一起。所以说“小人比而不周”,没有真正地团结合作,只是表面的,表面上还是合作,内心不团结。
- 33、《弟子规》从头至尾都是修恭敬心
- 34、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 35、(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但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但不合群。”
36、《论语》: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 37、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 38、没受过教育的是“野人”好像。
- 39、一言一行都是心的反射,讲错话,做错事,病根还在心态不对
- 40、君子明顯是突破了認知侷限、突破了一己之私來處理公共事物的人。
- 41、一个国君、领导者做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考虑,念念为老百姓、为底下的人着想
- 42、君子不计小人仇是君子就是指宽宏大量有涵养的人,不去和小人,就是追求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落井下石等的这一类人一般见识
- 43、指一群人彼此勾结集党营私。
- 44、o正義曰:經傳言“小人”有二義。一謂微賤之人,一謂無德之人。此文“小人”,則無德者也。夫子惡似是而非,故於周比、和同、泰驕、及巧言、令色、足恭、鄉原,皆必辨之,所以正人心。而心知人之術,官人之方,皆必辨乎此矣。
- 45、周游列国”,在奇怪名字还很少见的世纪初,着实惊艳。
46、〇正义曰:郑亦有此注,孔所袭也。案:鲁语“忠信为周”,毛诗皇华、都人士传:“用之忠信,则能亲爱人。”故“周”又训为亲、为密、为合。左哀十六年传:“周仁之谓信。”杜注:“周,亲也。”文十八年“是与比周”,杜注:“周,密也。”离騒“虽不周于今之人兮”,王逸章句“周,合也”是也。
- 47、注释:周:合群;比(音bì):勾结。
- 48、从现实中说,情况却太不乐观。唐代牛李党争,宋代司马光、王安石的元祐党人之争,明代东林之祸都是礼法时代党争的明确例子,几乎每个朝代都有。宋代的党争尤其特别:双方都是我们熟悉的人,文名鼎鼎,都是天才级的聪明人,也都是自认为是“铁肩担道义”的人。苏轼就在中间,被扬来簸去,颠沛至死。我们总结党争肇因,唐代出身是一个重要因素,宋代政见不同是个重要因素。明代呢,东林党的领袖顾宪成为我们保留了一些珍贵的史料:
- 49、但是到了孔子的这句话里面——小人比而不周,“比”字就成了贬义词,和小人的关系划上了等号。两个人步调一致,组成了少数人的小集体,因为共同利益而走到一起,未免就要动歪心思,干坏事,于是引申为蝇营狗苟,结党营私。
- 50、周、比——“周”是以当时所谓道义来团结人,“比”则是以暂时共同利害互相勾结。“比”旧读去声bì。
- 51、历代中华民族都有“制礼作乐”,而近一百年不制礼不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