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优选99个)
2023-03-03 01:10:31
7333
- 1、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 2、你说一般小人会怎么样?这个人表现好,我跟他玩,我向他学习;这个人差我不行,我讨厌他。这是一般人的想法,你这样是没办法做好一个好领导的。
- 3、孔子说:“德行高尚的人以正道广泛交友但不互相勾结,品格卑下的人互相勾结却不顾道义”
- 4、周和比,根本在于存心的不同。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可能君子和小人的行为差不多,可是存心截然相反。君子是周,周是公心,公是平等礼敬。小人是比,比是私心,私是不平等,他只厚待权贵。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就在一念公和私不同,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这一点存心。
- 5、《论语》:孟武伯问孝
- 6、“周”“比”之别还在于人与人之间不应当结成一种无原则的密切关系。儒家向往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深厚的友谊和情感,但是他们主张在相互交往中在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这是因为他们要维护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反对姑息错误的倾向,所以孔子要求“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也反映了同样的信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过于密切了,以至于对于各自的缺点互相容忍,对于对方的错误互相包庇,发展下去必定是互相勾结,沆瀣一气,朋比为奸。古语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
7、学国学,魅在领悟,工在体味,效在吸纳。读国学经典,能助今人修身怡心,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之境界;品国学经典,能让今人以圣人为师,汲取历经岁月沉淀的人生哲理。
- 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9、鲁昭公二十九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 10、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追逐利益、好处是常人之本性。《论语•里仁》记载: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综合上述来理解,就会明白君子喻于义,所以周而不比;小人喻于利,所以比而不周。由此更可见君子境界高远,品德高尚。此处论说君子,是在教人为政时,从人的为人处世、在具体事情中表现来识己察人。
- 11、任何希望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的学问、宗教、理论等等,都是小人之学。例如所谓的基督教、道教之类的,立一个上帝、道,然后让人去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这就是典型的小人之学。
- 12、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君子不会预先设定一个框框,戴有色眼镜甚至脚镣去知去行,只会从当下的现实出发,全面地收取所有的材料,对所有材料“不相“之,这些材料,包括社会的所有方面,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精英面首到面首精英,从生老病死到奸淫虏虐,一事不知,儒者之耻。
- 13、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 14、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 15、君子以直报怨《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打!吃了你的打出来,喝了你的让他吐出来,再让他喝回去。才是真君子,大丈夫。
- 16、你赞赏提问,我超值回复
17、君子能够以道义包容不同的意见和想法,营造和谐的氛围;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却心口不一。
- 18、礼记仲尼燕居:“女三人者,吾语女礼,使女以礼周流无不徧也。”孔颖达疏:“周流,谓周旋流转,言我使女等恒以礼周旋流转,无不遍于天下。”则周有流转无穷义。
- 1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意思是: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 20、君子是文化教养流露于外的行为方式,是内心生发向往美好的价值取向,小人与之形成对比。
- 21、《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 22、【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感悟】那比呢?就是小人了,我们一般人。所谓小人,我们上节课也强调过对吧?一般意义上来讲,大家理解成一个贬义词,但是实际上它也不完全是贬义,它就是指普通人。我们一般人所谓的比是什么意思?
- 23、《论语》: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 24、我们现在经常组词说比较,对吧?比较,我看这两个有哪里是一样的,哪里是不一样的。比这个字,其实它意思就是说,一个方面是很亲密,另外一个方面是跟我相似的,我很喜欢。所以就有这种思虑、私念在里面。
- 25、营营苟苟的小人却不是这样,他们或是隐瞒自己的思想,或是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思想,阳奉阴违。表面上迎合别人,顺从别人,但是却心怀鬼胎,甚至想着算计别人。
- 26、《论语》:子夏问孝
27、不归按:论语一书,语及小人,多与君子为对,其义约有两端,一谓无位之人,一谓无学、无德之人,即鄙陋之人,然自称鄙、固者,或为谦辞。此文「小人」,则在位而无德者也。论语言及君子、小人之别,皆就群体中为说,盖君子或因天下无道而隐居,以求其志;而小人即穷居亦不能隐也。小人因无恒心,故亦无志可求。二者之区别,在公私之间,君子非无私心,然当公益与私利发生冲突时,能遵从公益;小人亦非全然漠视公益,惟当私利与公益产生矛盾时,遵从私利而已。
- 28、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周,就是在一定的道义原则下,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比,就是抛弃道义原则,为图私利互相勾结。
- 29、孔安国曰:忠信为周,阿党为比也。
- 30、《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比,甲骨文,字形与“从”相似,像两个人、并肩而立。造字本义:两人并肩挨着。”所以“比”字,同样能够用来形容两个人关系亲密,但是更多了一层意思,表示两个关系亲密的人,连言行姿势都非常相似。
- 31、君子和小人,最初指的贵族与平民,没有道德含义。
- 32、那么,什么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呢?字面意思就是,君子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周遍而没有疏漏,但不会让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而小人,总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但所见所闻所知所行却不能周遍而没有疏漏。
- 33、南怀瑾《论语别裁》中提到:君子与小人的分别是什么呢?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这个人好,对那个人则不好,这就不对了,这就叫比而不周了。
- 34、《论语》: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35、感悟:孔子在陈国没有粮食充饥,跟随他的人病倒了,没有办法起床。子路带着怒气来见孔子,曰:“君子也有走投无路的时候吗?
- 36、于是,我们知道:做人必须信守道义原则,团结周围可以团结的人而不能以谋取利益为目的勾结别人为非作歹。丧失道义原则、朋比为奸、结党营私、唯利是图,那是小人的行为。
37、文公十八年:“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德,丑类恶物,顽嚚不友,是与比周。天下之民,谓之浑敦。”杜预注:“比,近也。周,密也。”孔颖达疏:“言恶人所爱,爱同己者也。”
- 38、所以对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对人要广泛的好,我们不要存有私心,有私欲夹杂进去,然后对谁好、对谁不好。我们心里面有偏私,特别是到时候结党营私,这个就很可怕了。
- 3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40、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
- 41、此观念对世袭制度之冲击,使其所到之国,无不受利益集团排挤,又因孔子并未发挥为将其政治理想付诸实施,所需与既得利益者妥协之技巧,以致处处碰壁。
- 42、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第14章。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 43、法缘慈悲,法指真相,证悟诸法本空,众生就是众缘和合生起的假象,当体即空。只是众生迷惑不知,执著五蕴为我,从而虚妄造业,冤枉遭受果报。圣人依法慈悲众生,令其离苦得乐。
- 44、《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 45、感悟:君子庄重,心境平和,气定神闲,没有骄矜之感;小人傲慢、自大,带有攻击性,充斥着骄矜的气息。这是君子与小人外在气质的表现。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教我们“看气质”。
- 46、夫子讲的话把现在的人都讲得很清楚,所以我们要多学。
47、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 48、《论语》: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 49、朱熹在《四书集注》中注道:“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周”、“比”两字都有与人亲厚团结的意思,但二者又不完全相同。“周”是为了公,“比”是为了私。君子办事与人团结在一起,是出于公心,而不为私。在平时的修养中,也是去其私心,存其公心,不会为了私利与人勾结在一起。这就是“周而不比”。而小人办事,汲汲于名利,而不为公。闲暇无事时,心中所想的,也是有私无公,为了趋近利益而与人狼狈为奸结为党羽,一旦利不合,就会马上翻脸,甚至互相落井下石。人处在社会之中,难免会有群体合作的时候,如何合作,君子与小人之道各有不同。
- 50、“九鼎人、和合文化屋”的一切行为和做法,都是建立在“忠于党、爱于民、无于我”的基础之上的。
- 51、只有了“周”,才可能“不比”,面首的世界只有来面首的和被面首的,小人的世界只有小人。君子的世界,不光有君子,里面还有面首、小人。君子,没有世界,君子的世界,只是世界本身而已。世界“不知”,君子“周”其“不知”而“不相”之,转“不知”之世界为“不愠”之世界,而君子,本无能转所转。就如同阳光普照,无所谓照物,而物得阳光而自彰,阳光本无能彰所彰。
- 52、此章之义,与子路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相近,可参彼注。
- 53、无缘慈悲,无缘是无分别心,绝对平等的意思。无分别心而起的平等绝对的慈悲,这是唯佛独具的大慈大悲。
- 54、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助长别人的恶处。小人则与此相反。
- 55、译文: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
- 56、礼记月令:“开府库,出币帛,周天下。”郑玄注:“周谓给不足也。”雍也篇:“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継富。”则周有救济贫乏义。
57、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 58、孔子说:“君子要求的是自己,小人要求的是别人。”感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躬自厚而薄则于人则远怨矣。”可以看出孔子对于自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重视。
- 59、国语晋语:赵宣子对韩献子曰:「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夫周以举义,比也;举以其私,党也。」韦昭注:「比,比义也。阿私曰党。忠信曰周。在公为义。」又叔向曰:「君子比而不别。比德以赞事,比也;引党以封己,利己而忘君,别也。」韦昭注:「别,别为朋党也。」
- 60、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 61、孔子漫游始于五十五岁,已知天命之所在,天将以其为木铎,即天命其为民代言,要其救助此礼坏乐崩、民无所错手足之时代,故虽知其不可为,而勉力为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故孔子之周游,犹似朝圣之旅,正是在危机四伏之旅途中,孔子铸就伟大人格,成为令太史公“高山仰止,景行行之,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之至圣。
- 62、孔子说:“君子办事,为公而不为私。小人办事,为私而不为公。公是公平正直,私则与此相反。分辨君子与小人,即在公私二字。”周比二字,除公、私外,其他如义与利,普遍与偏党,忠信与阿党,都讲得通。
- 63、这里很明显,孔子认为,所有小人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为什么?小人,被一个“我“所牵制,他自己的行为、见解,都不过是那个“我”的造作,永远和那“我”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因此,这种内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广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样,所有人的利益都为“我”而来,诸如此类的。
- 6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①,小人比而不周。”
- 65、但是出现了“口”字后,“周”的意思发生了变化,表示田地里的庄稼茂密,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周密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的:“周,密也。从用、口。”
- 66、其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以道义团结人。
67、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公元前551年,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情,尤其改变了我们说话的方式。在今天能够读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他老人家说的话,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更奇妙的是,古人说话都这么言简意赅吗?
- 68、生缘慈悲,缘众生而生慈悲之心,观想一切众生如同刚生下来的婴儿一样,而生起与乐拔苦之心。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相似。
- 69、这章的根本就两字:“周”和“比”。何谓“比”?“比”在甲骨文里是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典型的象形字;“周”,甲骨文里是“田”里有四点,表示把田里都种满了,因此就有周遍而没有疏漏的意思。
- 70、孔子说:“君子普遍地团结人而不相互勾结;小人相互勾结而不能普遍地团结人。”
- 71、君子的团结合作是发自内心的,因为君子的内心是互惠、互利、共赢的思想,所以在做事的时候能够自他相换,先考虑别人的利益和名誉;小人也有可能团结合作,但是是表面的,不是发自内心的,内心是对立竞争的,是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和名誉。
- 72、《论语》: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
- 73、道义和利益,是君子和小人的两把标尺,他们会用各自的标尺权衡利弊,做出不同的人生选择。
- 74、因为你君子作为一个领导,就好像一个老师,他看小孩子,看同学们学习好的我很喜欢,学习差的我更要帮助,对吧?你懂礼貌的懂事的孩子,我很喜欢你;调皮捣蛋的,我更要去教导你。这个就是周而不比。
- 7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7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77、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就是小人因私利而结党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做事总为多数人着想,能与众人和谐相处,但不与人相勾结。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孔子这种思想就有积极意义。
- 78、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 79、《论语》:孟懿子问孝
- 80、感悟:君子的胸襟永远是光风霁月,无论得意或艰难,都自然是胸襟开朗,乐观而不盲目,对人宽容,没有仇怨,所以能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 81、《论语》: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 82、有鉴于此,我对本节经文的理解是:孔子说:君子广结善缘、接济贫寒而不结党营私、作恶图利,小人结党营私、作恶图利而不会广结善缘、接济贫寒。
- 83、国语鲁语下:“咨义为度,咨亲为询,忠信为周。”韦昭注:“言当谘之于忠信之人。”则周者,求取忠信之善道也。
- 84、把本节译成白话,有两种不同的版本。其君子忠信、待人一样而不结党分派;小人结党分派、不忠不信、待人不一样。
- 85、蕅益大师点睛:“生缘、法缘、无缘三慈,皆是周;爱见之慈,即是比。”
- 86、孔子把“周”用来形容君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理解为——君子平等地对待任何人,不偏不倚,不远不近,不亲不疏。君子就像是一个圆圈的圆心一样,他们对待人没有任何的偏袒,和所有人都保持相同的距离。
87、原意:“君子不象器具那样,作用仅仅限于某一方面,用于赞美别人多才多艺。”指:“真正有能力的人不会去做具体的事情,知识分子的最高使命是价值的承担者,而不是专业技术人员。”
- 88、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 89、君子普遍,小人偏党。依普遍、偏党讲,普遍就是周,偏党就是比。这是从心量来讲。朱子说:“周,普遍也;比,偏党也。”君子心量广大普遍,没有小我,这叫周。小人心量狭小,偏私结党,这叫比。
- 90、比有点像密,周有点像稠,对吧?稠、密它其实两个意思是很接近的,就是关系很亲近,而且是朋友这种感觉。
- 91、在心里面先盘算好自己的利益,盘算自己的名声,跟人家合作也只是暂时的,互相地利用。没有合作的话有些事情做不成功,所以说他们也是为了利益才能走到一起。所以说“小人比而不周”,没有真正地团结合作,只是表面的,表面上还是合作,内心不团结。
- 92、方:好。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 93、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 94、戚学标论语偶谈:“比与党有别。周礼五家爲比,五族爲党。比人少而党多。比爲两相依附,如邻之亲密。党则有党首,有党羽,援引固结,蔓延远而气势盛。此比字对周说,正于其狭小处见不能普遍,犹未至于党之盛也。”
- 95、《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96、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97、对于这句话的理解,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句话语出论语为政篇,孔子之所以做出如此的言论,是因为在东周时期,礼崩乐坏大部分的贵族官员都期望着变法、改制,这让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非常反感这种礼崩乐坏的局面,他们将那些仅为了个人利益而违反祖制的官员设为小人,他们没有廉耻,罔顾礼仪,只为个人利益而结成朋党,但因为他们确实能够获取现实的利益,因此这种官员越来越多,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守旧派则始终是极少部分的人,这孔子才会有一种孤家寡人的感觉,将自己比作手里也有讲求忠信的君子,而痛斥为不守礼的小人。
- 98、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 99、君子心胸光明开朗,神定气安。小人斤斤计较,患得患失,经常愁眉苦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