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清代:郑板桥《竹石 》

  • 1、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
  • 2、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 3、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
  • 4、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写作过程也是如此。写作时我们对于感觉到的东西,往往是有所激动而缺乏深刻的理解,这需静观默察、纵横比较和冷静思考,把握其神貌和实质。
  • 5、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
  •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 6、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 7、郑板桥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 8、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 9、磨:折磨,挫折,磨炼。
  • 10、白话文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 11、郑板桥一生写竹、画竹,更酷爱咏竹。他笔下的竹诗意境隽永,蕴含很强的哲理性。我们常常提笔做文时,会想到他的“删繁就简三秋树”;临窗习字时,会想到他说过“不做前人墨奴”;心情郁郁时,会想到“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翻阅他的诗词文章,隔了200多年的时光,体会他的所思、所惑、所感和所悟,竟然还是如此亲切。
  • 12、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 13、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 14、郑板桥在《郑桥桥集·题画竹》中说:“盖竹之体,瘦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千霄,有似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这里的“生”,指竹的外部形象;这里的“神”,则是内在气质。形神毕肖,移情予物,托物寓意,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 15、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 16、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 17、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晚年时曾在一幅《竹石图》中题诗:“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笔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 18、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他的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9、译文: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下年又有新长出来的,会长得更高。
  • 20、原文: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 21、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 22、本文言论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 23、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 24、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并全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
  • 25、竹石郑燮yǎodìngqīngshānbùfàngsōng咬定青山不放松,lìgēnyuánzàipòyánzhōng立根原在破岩中。qiānmówànjīháijiānjìn千磨万击还坚劲,rèněrdōngxīnánběifēng任尔东西南北风。
  • 26、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 27、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28、郑板桥曾自述画竹的情景:“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他的这段话道出了绘画创作的规律: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即看竹、思竹至画竹。
  • 29、“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把竹拟人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
  • 3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31、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 32、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33、款识:一两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踈踈,何必重重叠叠。乾隆辛未九秋,板桥居士郑燮。
  • 34、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 35、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 36、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 37、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 38、乾隆十八年,郑板桥六十一岁,以为民请赈忤大吏而去官。去潍之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自发于潍城海岛寺为郑板桥建立了生祠。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
  • 3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40、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 41、郑板桥(1693—1765)清代画家、文学家。名燮(xiè),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进士。
  • 42、竹子在中华民族里我们的诗词里地位很高,竹子在中国文人的理想世界里,给它附上了很高的品格。从《诗经》我们知道《卫风》里头就有歌颂它的诗,就是《淇奥》(篇),那么他在赞美一个英雄人物,一个保卫周王朝的卫武公,他就用竹子来起兴,用竹子的整个生长过程来说明一个伟大人格的整个的(形成)过程。中国的文人里面,在晋朝专门讲清谈的时候有七个了不起的文学家,称之为"竹林七贤",因为这七个贤人是在竹林里面的,用竹林来反映七个文人的人品,又用七个人的文采来附丽在竹子身上,人文同自然相互映照。。
  • 43、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开封杨延玉背后屏风上的诗就是这四句,明明有西夏人是宋朝的,结果来了个清朝诗人的诗,难道他也穿越了?
  • 44、下面三首都是题在画上的诗《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诗云》卫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初返扬州画竹第一幅》二十年前载酒饼,春风倚醉竹西亭,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淮南一片青。这是他的诗作郑燮(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来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45、郑板桥的竹画和竹诗,读来不仅仅是爽心悦目!
  • 46、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 47、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

  • 4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49、诗人郑板桥一生坎坷,50岁才入仕途,先后在山东范县、潍县当过12年知县,这期间的咏竹诗可以反映出他的“为官之道”。他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一诗中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一个下层地方官,对老百姓的疾苦时时不忘,对他们生活中的一枝一叶的小事情能如此关切,实在是难能可贵,后来郑板桥终因为民请命得罪了豪绅权贵,不得已弃官归里。
  • 50、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出自:清代・郑燮《新竹》释义:新长的竹子要比旧竹子高,它们的生长全凭老的枝干扶持。
  •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 51、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
  • 52、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 53、郑板桥弃官之后,晚年落拓扬州,以卖画为生,生活潦倒,但他丝毫没有退缩妥协。请看他在晚年写的一首诗:“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人老志坚、面对恶势力无所畏惧的凛然气概,于今读之,仍令人感奋不已。
  • 54、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
  • 55、诗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 56、启功题裱边:板桥画竹多得之于残窗粉壁,日光月影之中。故生动一如天然图画,然较眼前三竹,又多寄意瘦而劲秀,而拔欹侧,而准绳折转,而减清刚之气,其高雅操亦如板桥之为人。此图取象清劲,笔墨精妙,短长疏密,变化合宜,且屡见著录,题诗亦载于板桥集中允为乾隆任官时之佳作也。坚净翁启功敬识。
  • 57、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 58、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 59、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杆普通的竹子了,我们感受到的已是一种顽强不息的生命力,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力,而这一切又都蕴涵在那萧萧风竹之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