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深情的九首宋词,再忙也要背下来!

  • 1、八表同昏,平陆成江。陶渊明《停云》
  • 2、《拟古九首》《杂诗十二首》《咏贫士七首》《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读〈山海经〉十三首》《拟挽歌辞三首》
  • 3、余:其余,剩余。
  • 4、津(古义:渡口,路,探访。文中指访求、探求的意思。今义:唾液)
  • 5、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
  • 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6、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

  • 7、(2)晋太元中:“年间”。
  • 8、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9、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10、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11、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12、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 1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15、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陶渊明《饮酒·其二》
  • 16、当渔夫来到桃花林的尽头时,又发现了小溪、小山。小山有个小洞口,溪水从小洞口流出。小洞口有亮光,渔夫好奇,顺着亮光往里面看。里面隐隐约约,看不清楚。这又激发了渔夫的好奇心。渔夫想进去看个究竟。

  • 17、如桃花源中人叮嘱渔夫不要对外人道,而渔夫为什么要亲自向郡守报告?
  • 18、焉(不复出焉):兼词,“于之”,即“从这里”。
  • 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神仙遂不还。
  • 19、初因避地去人间,更闻神仙遂不还。
  • 20、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21、如为什么要为刘子骥冠上“高尚士也”?
  • 22、余:其余,剩余。
  • 23、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陶渊明《命子·其五》
  • 24、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 2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 26、酉州古城全长3公里,土家吊脚楼依山而建,展示了800年州府的恢弘气势,是土家族民俗、建筑、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 27、陶渊明生活的时代是晋宋交替时期,东晋末年,政治黑暗、战乱频仍,统治集团疯狂压榨,百姓赋税、徭役繁重,民不聊生。拥有“大济天下之志”的陶渊明,在政治理想实现无望之后,避于田园,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但对于现实的不满无时无刻不烤问着他的良知,政治理想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心头,在苦闷无法排解的情况下,只有借助文字,描写一个乌托邦式的桃花源,来寄托自己的理想,用一个理想的美妙社会——桃花源,来对比现实社会,对现实社会进行无情的讽刺和鞭挞。
  • 2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29、本记大致在晋亡宋兴之时所作。其时天下混乱,不复有如桃源境之安逸祥和质朴之地,故先生伤世事倾颓,有此嗟叹,借此幻境消心之块垒,抒己之理想,是有《桃花源记》之作。
  • 30、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 31、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 32、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
  • 33、(1)便舍(shě)船:离开。
  • 34、从“男女”、“黄发”、“垂髫”这三个词便可以看出此点。文章的结构也颇有巧妙之处。作者借用小说笔法,以一个捕渔人的经历为线索展开故事。
  • 35、水源(古义:溪水发源的地方;今义:指人们饮用的水的来源)
  • 36、本记大致在晋亡宋兴之时所作。其时天下混乱,不复有如桃源境之安逸祥和质朴之地,故先生伤世事倾颓,有此嗟叹,借此幻境消心之块垒,抒己之理想,是有《桃花源记》之作。

  • 37、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 38、文章开端,先以美好闲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林作为铺垫,引出一个质朴自然化的世界。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单纯,那么美好,没有税赋,没有战乱,没有沽名钓誉。
  • 39、(1)便舍(shě)船:离开。
  • 40、fù háng shù shí bù ,huō rán kāi lǎng 。
  • 41、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紧接着就看见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里面好像有光亮。渔人就丢下小船,从洞口进去。开始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走,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这里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那里面的人们来来往往耕田劳作,男女的穿戴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 42、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标记。
  • 4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
  • 44、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5、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6、《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 47、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陶渊明《杂诗·人生无根蒂》
  • 48、《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同学,是对的
  • 49、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 50、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
  • 51、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陶渊明《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