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形役:心灵为躯体所累。✦形,躯体。这句是说:为了免受饥寒,不得不违心去做官。

    1、鸡犬相闻:(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

  • 2、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3、不足:不必,不值得。
  • 4、肃矣我祖,慎终如始。直方二台,惠和千里。於皇仁考,淡焉虚止。寄迹风云,冥兹愠喜。陶渊明《命子·其六》
  • 5、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6、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7、✦以心为形役:让心神为形体所役使。意思是本心不愿出仕,但为了免于饥寒,违背本意做了官。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奴役。✦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失意的样子。
  • 8、开朗(古义:土地开阔;今义:乐观,畅快多形容性格)
  • 9、《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 10、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 11、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

  • 12、再如黄廷鹄评注《诗冶》卷十一中,也说道:“按桃源事如诗文自佳。笃而论之,似先生所托尔。其山川非绝徼外,何能隔绝人世,不被搜寻乎?其人宜多寿,而生育又繁,数顷之田,何常赡而无争乎?……若非仙非魅,胡由得来?”
  • 13、(2)晋太元中:“年间”。
  • 14、《桃花源记》是一篇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文章,文中的描写看似真实,但是具有极强的虚幻色彩,亦真亦幻,激励着人们去追寻自己向往的美好生活,作者在文章中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理想社会的生活画面,无情揭露了现实社会的丑陋与黑暗,表现出了当时社会劳苦大众对于现实的不满与愤怒,对自由平等生活的深切向往,为我们开启了一道理想社会的亮光,点燃了我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宋元民)
  • 15、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大约写成于南宋武帝(刘裕)永初二年(四二一)作者時年五十七岁,陶渊明弃官后过了十年的农村生活,经历了晋宋易代的战乱局面,对战乱造成的灾难和农民逃亡的苦痛有一定的感受,作品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思想基础上写出來的。
  • 16、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不平,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仍然希望看到这一茬庄稼成熟,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 17、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悲愁失意。惆怅,失意的样子。
  • 18、诗词赏鉴:这篇文章的写作经过,序(见“有关资料”)里已有说明;《宋书·陶潜传》则特别提到作者辞官的近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从序和这段记录都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 19、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陶渊明《命子·其五》
  • 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辛弃疾
  • 20、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辛弃疾
  • 21、(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 22、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 23、(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
  • 24、(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
  • 25、古义:感慨。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 26、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无遗。陶渊明《归鸟·其二》
  • 27、(1)便舍(shě)船:离开。
  • 28、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 29、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 30、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31、垂髫(黄发垂髫):借代手法,代指所有小孩

  • 32、渔人出来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见太守,说了自己的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遣人员跟随他前往,寻找渔人先前作的记号,竟然迷路了,后来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 33、【桃花源记陶渊明】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
  • 如为什么要为刘子骥冠上“高尚士也”?
  • 34、如为什么要为刘子骥冠上“高尚士也”?
  • 35、忽逢:忽然遇到。逢,遇见。
  • 36、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 37、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38、桃源中人看见渔人,于是很惊奇,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他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菜。村子里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前代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候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写出人世隔绝的地方,没有再从这里出去过,于是和桃花源以外的世人隔绝了。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请渔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饭菜来招待。渔人住了几天,告辞离去。这里的人告诉他说:
  • 39、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 40、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 41、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 4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 43、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4、桓桓长沙,伊勋伊德。天子畴我,专征南国。功遂辞归,临宠不忒。孰谓斯心,而近可得。陶渊明《命子·其五》
  • 45、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无遗。陶渊明《归鸟·其二》
  • 46、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陶渊明《拟挽歌辞三首》
  • 47、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一个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愉快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没有实现,不久后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49、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 50、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51、《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 52、明确:文章的详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达的中心来决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过桃花源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向往安定、幸福生活的愿望。所以中间部分要详写。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单。
  • 5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 54、问讯:询问消息,打听消息。
  • 55、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 56、桃花源广场占地6万余平方米,是武陵山区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综合性文化广场,在这里,动可舞摆手欢歌,静可觅木叶情韵。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