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尽管也残留着社会地位上的区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会地位的标准,而以“德行”作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区别。

  • 1、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 2、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非常不幸地生在了一个“没有纸也没有笔”的时代。他只能通过讲学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创作欲望。
  • 3、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覩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

  • 4、钱穆:先生说:“君子待人以忠信,但不阿私。小人以阿私相结,但不忠信。”
  • 5、一个国家的兴盛,在于能够"亲贤臣,远小人"
  • 比:通常指勾结。朱熹认为,“比,偏党也”。比应指只关心个人或小集体利益而不关心大集体利益的行为。周、比二字实质就是公、私之分。
  • 6、比:通常指勾结。朱熹认为,“比,偏党也”。比应指只关心个人或小集体利益而不关心大集体利益的行为。周、比二字实质就是公、私之分。
  • 7、和而不同意思是: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周而不比意思是: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
  • 8、这里很明显,孔子认为,所有小人的一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希望别人和自己步调一致、比肩而行,为什么?小人,被一个“我“所牵制,他自己的行为、见解,都不过是那个“我”的造作,永远和那“我”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因此,这种内在的品行自然就推而广之,希望任何人都和“我”一样,所有人的利益都为“我”而来,诸如此类的。
  • 9、孩子在富贵当中,假如没有很好的教育,太容易堕落了!
  • 10、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疾,道前定则不穷。
  • 11、一个国君、领导者做每一件事都要很慎重考虑,念念为老百姓、为底下的人着想
  • 12、孔子为鲁国大司寇时判案的一则故事,发人深省!
  • 13、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zhōu忠信。引申为亲密。比bǐ勾结。译文:君子亲密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亲密。

  • 14、此文出自孔子·论语《论语 为政第二》
  • 15、中人之情也,有馀则侈,不足则俭,无禁则淫,无度则逸,从欲则败。
  • 16、周游列国”,在奇怪名字还很少见的世纪初,着实惊艳。
  • 17、其君子以道义团结人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以道义团结人。
  • 18、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覩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
  • 19、出自《论语?为政》,原文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周zhōu忠信。引申为亲密。比bǐ勾结。译文:君子亲密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亲密。
  • 20、君子周而不比意思是: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不徇私护短。周,圆周,合围合群。比,前后紧随,结党为奸。
  • 一个国家的兴盛,在于能够
  • 21、一个国家的兴盛,在于能够"亲贤臣,远小人"
  • 22、吾闻诸夫子,身不用礼,而望礼于人;身不用德,而望德于人,乱也。
  • 23、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24、老子的老师“常枞”问老子的三个问题,对老子最后的教诲!
  • 25、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 26、为什么呢?“君子以义交,小人以利交”。君子和所有人搞好关系,是因为君子和光同尘,对别人没有所求,心胸开阔,光明磊落;小人则不同,贪财好色,见利忘义,他们和一两个人亲密,是因为他们交往的人,都是为了能够给自己带来某种好处。
  • 27、都还没有尽心去做、去克服,就退缩了,这是没有尽到责任的!
  • 28、想象一下,一个人拿着小刀在一片长不满尺,宽不盈寸的竹简上刻字,累得满头大汗,为了节省竹片和精力,让《论语》变得更加轻便易于传播携带,越是能够用越少的字表达越复杂的思想,就越好。
  • 29、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这里的“周”是包罗万象,就是一个圆满的圆圈,各处都到的。一个君子的做人处世,对每一个人都是一样,不是说对a好,对b则不好,这就叫周而不比。你拿张三跟自己比较,合适一点,就对他好,不大同意李四这个人,就对他不好,就是“比”。
  • 30、朱熹《论语集注》:“周,普遍也。比,偏党也。皆与人亲厚之意,但周公而比私耳。君子小人所为不同,如阴阳昼夜,每每相反。然究其所以,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
  • 31、"和而不同,止于至善"是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处于最完美的境界的意思。和而不同(释义):和:和睦;同:苟同。和睦地相处,但不随便附和。(出处):《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止于至善(释义):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出处):《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32、为什么孔子的话很难懂?孔子生在春秋时代,公元前551年,两千五百年的时间,改变了很多事情,尤其改变了我们说话的方式。在今天能够读到两千五百年前孔子他老人家说的话,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更奇妙的是,古人说话都这么言简意赅吗?
  • 33、一言而有益于智,莫如预;一言而有益于仁,莫如恕。夫知其所不可由,斯知所由矣。

  • 34、如果用“周”来组词,我们会说——圆周,周密,周长,都有一种环绕的意思在里面。所以周,就像一个圆圈一样,从圆心到各边界的长度都是相等的。
  • 35、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 从古至今,得到贤德之人,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了,就会导致灭亡。
  • 36、从古至今,得到贤德之人,国家就安定昌盛;失去了,就会导致灭亡。
  • 37、评论区问生女儿叫什么,我说叫周一
  • 38、真正令孔子心仪的则是“礼乐”,因为礼乐既有悠久的传统,又有对社会的规范作用,《史记》记载他“问礼于老子,习乐于师襄”。
  • 39、唐太宗接受纳谏的例子!
  • 40、事不终始,无务多业;记闻而言,无务多说;比近不安,无务求远。是故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
  • 41、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
  • 4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与人相处,也要靠至诚的心来交感、来感动彼此
  • 43、一个为政者要把教化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 44、“昔者其父始之,我终之”,想当年,当时候,你爸爸先开始讲,然后我接着再诠释,把整个情况分析得很清楚。君王听明白了,就能听这个劝,然后下对一些决策。这里提到说,“谓有所造为,及谏争相为,终始成其事也”。成就一件事不一样,你得把情况都分析清楚,导正君王错误的一些思考,甚至于还劝他的过失,这个进退当中,确实有肝胆相照的人配合,真的是相差很多。“我始之,夫子终之”,假如是我开始的,我打前锋,你爸爸就是打后卫,配合得很好。“无不可”,就是都能够配合好,把事情做成。
  • 45、译文:“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能和他人和谐共处,但决不盲从附和,强求一致。“君子周而不比”:君子讲团结而不搞帮派(勾结)。意思: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 46、在他看来,东西方文化虽有不同,但不论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其心理的指向常常是相同的。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比如说人类都不喜欢灾难,都喜欢美丽的东西、喜欢蓝天白云,不喜欢雾霾、不喜欢恶的东西,喜欢善的东西。人的原初的情感与理想期待,本来都是这样。只不过意向与行为的交错,造成了诸般的矛盾。钱先生的话启示我们,要透过人类生活的矛盾交错的困扰,看到心理期许的一致性轨则,看透不同背后的相同。
  • 47、太宗在看《群书治要》的时候,是看到心里面去了!
  • 48、所以,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可解释为,君子待人接物平等、中正、无私,小人则以私欲、喜好、利益为先。这是修身与否的本质区别,而越是无私,越是周而不比,越符合天地、圣人之道。
  • 49、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50、文武之政,布在方策。
  • 《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
  • 51、《象形字典》中对“比”的解释:
  • 52、孔子四教:文、行、忠、信
  • 53、达于情性之理,通于物类之变,知幽明之故,覩游气之原,若此可谓成人矣。

  • 54、明白是不善的,就赶紧修正,决定不恒顺自己的错误,不恒顺自己的欲望
  • 55、君子不计小人仇是君子就是指宽宏大量有涵养的人,不去和小人,就是追求蝇头小利斤斤计较落井下石等的这一类人一般见识
  • 56、容易惊觉就容易远离灾难,贪吃食物就容易忘记忧患,这是因为其不同的内心所导致的。
  • 57、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 58、能让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主要的根本在君王自身的修养。
  • 59、“君子乐得做君子”说的是清楚的知道,现在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己因之果,所以对自己遇到的所有“状况”都乐得迎之,然后为未来果努力造积极的当下因。这样他们就在处世方面呈现出一种乐观祥和的样貌。,“小人冤枉做小人”说的是,对于小人来讲,他们往往看不透因果,所以欲望、贪婪、利益熏心等人性弱点全部占全了。他们不注重当下的言行,过分的我行我素,甚至有的还做出了违法的行为,偷鸡摸狗、欺世枉骗,到头来,不是被抓“判刑”,就是出现不好的“恶报”,这些都是他咎由自取,因果报应的结果。
  • 60、设虚器,纵逆祀,祠海鸟,三不智。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