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曹刿回答说:“这才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 1、必以(古义:实情今义:诚信)。
  • 2、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 3、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
  • 4、《曹刿论战》中曹刿请见鲁庄公的根本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5、孚:受到……信任。 福:保佑。信:信用。
  • 答案: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 6、答案: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 7、(答案)巴蔓子为了国家的安危能够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完整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全,使楚王敬佩。
  • 8、⑴(甲)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1分)
  • 9、已经战胜了,庄公问曹刿两次阻止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击第一通鼓,士兵的勇气振作,击第二通鼓士兵的勇气衰退,击第三通鼓士兵的勇气就竭尽了。他们的勇气用尽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难于估计的,恐怕有埋伏。我仔细看他们的车辙凌乱,远远的看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
  • 10、曹刿“取信于民”的见解,得到了庄公的赞同,“公与之乘”,说明了庄公对曹刿的信任与器重。文中先交代了利于鲁国反攻的阵地,长勺在鲁国境内,对鲁国来说,地形地物熟悉,便于得到人力支援和物资供给,在士气上也利于鲁国向有利方面转化。
  • 11、夫战,勇气也:作战,(是靠)敢作敢为毫不畏惧的气概。
  • 12、“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13、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4、十年2春,齐师3伐4我公6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7谋8之,又何间9(jiàn)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11入见。问:“何以战12?”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16(bó),弗敢加17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18(fú),神弗福19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5、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又何间焉)兼词,于此,在哪里。(惧有伏焉)
  • 16、其故(其中的原因)衰(衰减)彼(他们)故克之(所以)惧(担心)有伏焉(在那里)
  • 1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18、曹刿论战意思是曹刿论述作战的道理,表明文章的重点不在记叙战斗情况,而在记叙曹刿“论”战略、战术。“战”指齐鲁之间的“长勺之战”。题目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0分)
  • 19、文言文阅读及诗文积累(20分)
  • 20、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宫进见鲁庄公。
  • 21、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横木。遂:于是,就。 逐:追击。望:了望。
  • 22、辙;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下:下车。 视:察看。
  • 23、(解析)本题主要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只要将巴蔓子的特点概括出来即可。
  • 24、(翻译)鲁庄公十年春,齐国军队前来攻打鲁国,庄公准备迎击。曹刿请求进见。他的同乡人说:“大官们会来谋划的,你又何必参与其间呢?”曹刿说:“大官们见识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进见。

  • 25、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26、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审理。”
  • 27、【曹刿论战原文】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37而衰,三38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fú)大国,难测40也,惧有伏41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28、第三段,写曹刿论述这次战役取胜的原因。先用“既克,公问其故”一句承上启下。“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庄公完全不懂军事,这既印证了开头说的“肉食者鄙”,又自然引出曹刿的论述。这段论述用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第一层以“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的时机发动进攻的观点,回答了作战时为什么在“齐人三鼓”之后他才认为“可”“鼓”的问题;第二层以“大国难测”,以谨防埋伏为根据,提出判断敌方真实动态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驰”的原因。这就进一步说明曹刿的确是一位有“
  • 29、到了那一天,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鲁庄公将要下令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等到齐军三次击鼓之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大败。鲁庄公又要下令驾车马追逐齐军。曹刿说:“还不行。”说完就下了战车,察看齐军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战车,扶着车前横木远望齐军的队形,这才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 30、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31、答案: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 32、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 33、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34、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35、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 36、⑴(甲)文通过曹刿和庄公的对话说明了什么是作战的先决条件?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1分)
  • 37、你还知道哪些以少胜多的战役?
  • 38、曹刿说:“大官们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觐见鲁庄公。
  • 39、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 40、在此关键时刻,曹刿采取“敌疲我打”的方针,终于化劣势为优势。二是论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鲁军虽然取得了反攻的初步胜利,但曹刿并未轻敌,“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反映了曹刿随时没有忘记自己是以小敌大,以弱敌强。
  • 41、(1)牺牲玉帛(2)肉食者鄙(3)门官歼焉(4)公伤股
  • 42、曹刿说:“(这是)尽了职分的事情,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要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 43、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
  • 44、武汉之后,又有六地“封城”:疫情面前,我们能做什么?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 45、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经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
  • 46、(2)结合“长勺之战”,对“用兵八法”的目的加以深入分析,试从中归纳出战场上所应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
  • 47、“既克”二字,意味着战役的高潮已经过去,气氛顿时缓和下来,该是莫名其妙的鲁庄公问一个究竟的时候了。曹刿的回答可分为两方面。
  • 48、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
  • 49、选自《左传》,《左传》是古代散文编选。“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它主要依据鲁国国君的世系,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二百五十四年间,发生在周王朝和各主要诸侯国之间的历史事件。在书末还附有鲁悼公十四年(前453)晋国韩、魏、赵三家攻灭智伯之事。
  • 50、开头先点明事态发生的时间,接着指出的是“齐师伐我”,说明战争是由齐国进攻鲁国而引起的,鲁庄公准备抵抗。以上对形势扼要的介绍,为曹刿的请见、论战交代了必要的背景。
  • 51、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
  • 52、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