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蒙止观》隋·智顗——止以收心,观以启悟

  • 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 2、生命就是在这喋喋不休的追问中慢慢成熟的,每一个人,无论智商高低,相貌美丑,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询问最多的问题终究是“我要做什么样的人?”
  • 3、和10万+创业者一起洞察事业和生命的真谛▼
  • 4、天理即人欲王阳明
  • 5、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 6、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 7、人的宿敌仅有一个,便是他自我。
  • 8、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
  • 9、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 10、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11、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 1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 13、良知者,孟子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者也。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大学问》)
  • 14、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15、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 16、博学只是事事存此天理,笃行只是学之不已之意。
  • 17、静处体悟,事上磨炼。王阳明
  • 18、先曰:“是徒为静养,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临事便要倾倒。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传习录》
  • 19、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 20、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 21、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 22、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 23、的确,生命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拒绝庸俗,能够灿烂奔放,但也能够在随波逐流中丧失任何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 24、王阳明名言诗句精读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是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
  • 25、人的资质不一样,施教不可躐等。
  • 26、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 27、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 28、人的宿敌只有一个,便是他自己。
  • 29、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 30、古人之学,切实为己。不徒事于讲说。
  • 3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 3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 33、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 34、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35、王阳明又说:“坐中静,破焦虑之贼;舍中得,破欲望之贼;事上练,破犹豫之贼。三贼皆破,则万事可成。”
  •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 36、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 37、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没有人能够引领你,每个人的路都是自我选的,真正能改变你的仅有你自我。
  • 3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 39、在这片废土之上,一眼望去,黑夜漫无边际。从失望到绝望乃至无望的世人不禁想问:尚有光明之可能乎?

  • 40、克己须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 41、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
  • 42、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能够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王阳明《传习录》
  • 43、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 44、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45、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 46、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 4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阳明
  • 48、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 49、一念改过,当时即得本心。

  • 50、哲学家王阳明曾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诚哉斯言。我们身处世俗浊流,心灵之河也难免受到污染。在追寻理想的路上,我们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我们的心贼。
  •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 51、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 52、尽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
  • 53、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持钵效贫儿。王阳明《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 54、客衣尘土终须换,好与湖边长芰荷。
  • 55、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明白知天王阳明
  • 56、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 57、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
  • 58、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 59、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阳明

相关内容